最近幾天,身邊不少備考的同事、同學在交流中都表現出焦慮甚至想放棄的情緒。有的因為工作太忙書還沒看完,心里想著干脆不考了;有的因為家庭瑣事纏身,復習時間被嚴重壓縮,萌生退意;還有的干脆說“算了,躺平吧”。其實這種心態我完全能理解,但我想說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不要替自己找借口把自己推出去。堅持每天學習,堅持到走進考場,就是勝利。尤其是現在,距離考試不到一個月,這23天是最重要的沖刺階段,誰能咬牙堅持,誰就有可能成為笑到最后的人。
?
結合我自己的備考經歷,想和大家分享幾點心態與方法上的經驗。首先要明確的是,一建的實務是整個考試的靈魂。很多人到了最后會把時間平均分給四科,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這樣的做法很危險。我第一次考時,四科一起準備,結果公共課三門都順利過了,但實務只考了93分,距離96的合格線差了三分。遺憾背后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低估了實務難度,二是臨近考試孩子突然發燒住院,我只能在病房里晚上偷空復習,結果準備明顯不足。當成績出來看到只差實務時,那種失落和壓力真的很難形容。好在第二年調整重心,把實務放在首位,終于順利通過。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得實務者得建造師,絕不是一句夸張的話。
?
我還想特別提醒那些考過二建、今年又來挑戰一建的同學,不要把二建的備考經驗照搬到一建上。二建的難度更多在于掌握基礎知識和突擊復習,考前一個月甚至兩周集中沖刺,都可能一次性通過。但一建完全不是這個路子,它對實務的考查不僅更深更細,還要求綜合能力和靈活應用。我當年就是因為把二建的備考方式套到一建,結果吃了大虧。所以請務必重視實務,不要掉以輕心。
?
那么,最后23天具體該怎么學?我總結了三點實用方法。第一,回歸教材,重點背誦。我在聽課時習慣把筆記和口訣直接寫在書上,便于后期回歸教材時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市面上的資料雖多,但畢竟是別人總結的,缺乏個人理解,也缺乏差異化競爭力。出題是圍繞大綱,教材就是大綱的落地,所以一定要緊緊盯住教材,尤其是分值高的重點章節。第二,認真研究錯題集,查漏補缺。很多人愛看自己會的題,做起來感覺輕松,但真正拉分的地方是在不會的、常錯的知識點。把錯題反復看、反復思考,找出規律,避免再犯,分數自然能提高。第三,真題訓練必不可少。近10年的真題要重新做一遍,尤其是問答題不僅要寫,還要背。真題能幫你熟悉考試形式,掌握出題思路,訓練答題節奏,這是所有復習資料中最貼近實戰的。
?
除此之外,還要有戰略意識。由于一建成績是兩年滾動制,所以第一年一定要拿下實務。如果第一年實務沒過而公共課過了,那第二年只考實務時壓力會特別大,因為一旦再沒過,就要重考四科。我當時就經歷過這種局面,那種如履薄冰的感覺極度煎熬,所以我真心建議大家:第一次一定要把絕大多數精力放在實務上,把它作為重中之重,公共課只要保持每天刷題鞏固狀態即可。
?
說到底,這23天就是最后的沖刺階段,重要性不言而喻。合理規劃好時間,效果甚至能抵得上前面幾個月。不要急躁,不要找借口,哪怕每天只擠出兩三個小時,也要堅持學習。最后比拼的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能更長久地堅持。備考就像馬拉松,到了沖刺時刻,拼的就是意志力。咬牙堅持到最后一刻的人,才有資格收獲勝利。
?
這篇分享既是對大家的鼓勵,也是我個人經歷的復盤。每個人情況不同,但有一點是共通的:堅持下去,才有機會迎來結果。我相信,只要利用好最后23天,堅持每天學習,回歸教材、攻克錯題、刷透真題,你的成績一定會比現在預期的高出至少10分。最后,送大家一句祝福:預祝你,就是那個順利上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