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3日,住建部官網一次性公示了250家企業二級升一級資質申報名單,其中建筑工程總承包209家、市政工程總承包41家。這是近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集中公示,引發行業廣泛關注。這場罕見的“集中亮相”,不僅顯示出部分企業逆勢而上的沖勁,也暴露了當前資質升級背后的嚴苛現實。
?
雖然建筑行業整體處于低谷,但總有企業在寒冬中求變突圍。然而,這次大規模公示并不意味著審核標準有所放松。相反,從今年3月起,雖然申報形式仍為“承諾制”,但審查方式卻早已向“審批制”看齊。專家在評審過程中,將申報企業的代表性業績和人員情況進行全面審查,幾乎按“審批制”執行,嚴苛程度不減反增。
?
這一變化直接導致通過率顯著下滑。據業內估算,本輪公示中真正能通過專家核查的,可能不超過15%。這些落選的企業,大多數都被卡在了業績關。雖然住建部并未公開每家企業的專家意見,但可以基本判斷,能進入專家審查環節的企業,在人員和資產方面普遍已達標。最終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是業績。
?
眼下的資質審核,已不僅僅看你有沒有項目,更要看項目能否在“四庫一平臺”中查得到,是否具備代表性,是否完全符合申報標準。以前的那套“紙上資料+基本符合”的操作方式,已經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現在的審核過程,是信息化、大數據、全流程透明的“三重奏”,稍有不符,立刻打回重來。
?
回顧幾年前資質申報的舊路,那時雖說流程繁瑣,還需要提交大量紙質材料,但因信息化手段不成熟,很多資料真假難辨,審核人員也多是“走流程”看表面。只要材料齊全,數據不離譜,大概率就能通過。而現在不行了,所有信息——項目業績、人員資質、社保記錄等,全部聯網校驗,大數據一鍵識別真假。任何一個細節出問題,直接影響結果。
?
特別是業績審核,現在不但要平臺可查、數據齊全,還要指標精準、資料完整。稍有偏差,比如項目金額、規模、合同內容或竣工時間與系統數據不符,哪怕只是一點點,都可能導致專家否定。而這也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所在:可用于資質申報的合規項目少之又少,符合條件的業績堪稱鳳毛麟角。
?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次公示雖然數量龐大,但真正通過的不會太多。資質升級越來越難,是趨勢,也是現實。住建部的這次集中公示,其實也是在向行業釋放一個明確信號:靠“蒙混過關”的時代結束了,想升一級資質,企業必須真材實料。
?
未來的資質審核,核心在“硬實力”。有業績、有人員、有系統可查的真實記錄,才有資格沖擊高等級資質。否則,再多申報也只是陪跑。
?
這次250家企業的集中公示,是一個轉折點,也是一次警示。企業如果還沿用老套路操作,只會在新標準下寸步難行。認清趨勢、練好內功,才是資質升級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