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隨著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等注冊類證書持證人數大幅增長,建筑行業的“掛證”現象本應隨著證書泛濫而逐漸退潮。然而現實卻是,證書交易市場依舊火熱,部分稀缺證書甚至炒出了天價。根據住建部2024年公布的1-49批注冊人員名單,一級建造師注冊總人數已高達106.2萬人,較上一年增長了31.47%,創下歷史新高。結合各地二級建造師的大量存量,市場證書已接近飽和。然而在這樣一個“證書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掛證”現象卻并未降溫,反而在某些領域更加活躍。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
第一,掛證市場的活躍與利益驅動形成的完善產業鏈密不可分。在當今創業浪潮和工商注冊激增的大背景下,僅2025年1月,全國新成立的公司數量就高達203萬家。這些公司在辦理營業執照、安全生產許可證、銀行開戶許可等過程中,往往對資質申請流程不熟悉,效率低下、資料反復補充成為常態。于是,大量“管理公司”應運而生,為這些企業提供從注冊到資質申報的一站式服務。而資質申報的核心就是證書的配置與匹配,這就讓證書成為交易市場中的比價商品。因此,許多持證人員每天都能接到多個掛證電話,正是市場高頻流通背后的現實寫照。
?
第二,市場上雖然證書數量龐大,但真正能流通的“有效證書”供應遠遠不夠。大批注冊證書集中在中建、中鐵等央企、國企、地方國企手中,這些單位員工持證率高,很多證書甚至“閑置”不用。但由于這些證書綁定企業,不參與市場流通,真正能夠用于社會企業資質注冊的證書數量反而非常有限。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施工單位、剛起步的專業承包公司,他們對建造師證書需求旺盛,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可用證書,這也就造成了表面供大于求、實則結構性緊缺的局面。
?
再來看第三個重要因素:帶有“附加條件”的特殊證書,屬于典型的稀缺資源。比如坊間傳聞2024年底,一級礦業建造師的掛證價格一度飆升至年薪60萬元左右,雖然這樣的數字有夸張成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稀缺證書的市場渴求度之高。尤其是需要“帶業績”或“帶高級職稱”的注冊類證書,更是市場中的“硬通貨”。很多公司在申報高等級資質或參與大型項目投標時,明確要求建造師不僅有證,還要有相關業績記錄,這種要求直接將市場中大量普通證書排除在外。而真正滿足條件的人員,往往是央國企中堅力量,極少流入市場。自然,這種情況下供需錯配愈發嚴重,一旦某單位急需,就會不惜高價搶人。
?
第四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當前“掛證”懲罰機制過輕,未形成有效震懾,進一步助長了市場僥幸心理。從住建部通報的處罰案例來看,即便被查實掛證行為,大多數情況下也僅僅是“3年不得注冊”處理,而非直接注銷證書或取消資格。這種輕微的“代價”,對于很多不差錢或臨近退休的持證人而言,幾乎無關痛癢,反而被當作“可承受的風險成本”。部分人甚至選擇“賭一把”,希望能掛幾年收益再“洗白”。這種低懲罰、高利潤的不對稱,導致“掛證熱”始終難以降溫。
?
從整體趨勢看,雖然建造師證書持有人數越來越多,掛證行為在法規上受到越來越多的監管限制,但真正能流通的合格證書仍然有限,而對“特定要求”的高匹配度證書仍有強需求。再加上監管懲處力度不足,掛證市場呈現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實狀態。可以預見的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持證人員更傾向于選擇穩定的央國企平臺,市場上可交易的“游離證書”將更加稀缺,這可能會導致部分稀缺證書繼續高價運行,掛證市場“虛火不減”的局面短期難以扭轉。
?
證書泛濫并不等于掛證市場降溫,原因在于產業鏈推動、流通受限、資源稀缺與監管空檔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市場供需錯配局面。對于相關從業者來說,要警惕違規掛證的法律風險,同時也應關注行業政策動向和注冊制度的改革趨勢,合理規劃職業路徑,避免陷入“證書交易”的灰色邊緣地帶。
下一篇: 建筑資質審核通過率驟降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