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其官網發布了2025年部門預算的相關信息,其中《綜合事務管理項目績效目標表》明確提出:2025年執業資格注冊審批的新增注冊人員數量需達到15萬人次以上。而與2024年預算中“注冊人次≥90萬人次”的指標相比,今年的統計口徑出現了重大轉變——從“總注冊人數”調整為“初始新增注冊人數”。
這個變化表面看似只是數字上的更換,實則折射出建筑行業人才管理邏輯的一次深度優化。
從“注冊人次”到“新增注冊”,為何轉向?
這幾年由于資質證書統一延期的政策調整,大量持證人員頻繁變更注冊單位,部分一級建造師證書甚至一年注冊變更三至四次。這種高頻的“換東家”現象,讓過去以“注冊人次”為考核口徑的指標逐漸失真。
住建部意識到,僅看注冊總量已無法真實反映行業吸納新人才的能力,因此選擇將指標聚焦于“新增注冊”,即只統計首次注冊的新增持證人,不再將注銷再注冊的行為納入統計。這既是對注冊數據真實性的校準,也是在對證書市場活躍度進行更精準的衡量。
一級建造師,仍是指標完成的中堅力量
根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一級建造師初始注冊人數超過13萬人,全國26個省的考試合格人數也突破12萬。這也意味著,如果維持過去一年的趨勢,2025年新增15萬人次的目標大概率會繼續由一級建造師承擔大頭。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底,全國一級建造師的注冊人數已累計突破100萬本,遠超早年設定的發展目標。盡管建筑行業整體步入“深冬”,但在資質動態核查和掛證整治的背景下,對一建證書的實際需求依然堅挺,尤其是一些關鍵崗位的企業資質申報仍離不開這張證。
證書仍是剛需,“人證合一”是大勢所趨
過去持證上崗是一種加分項,如今卻成為一種基礎門檻。“有證是優勢”已演變為“沒證是劣勢”。特別是在社保聯網、“唯一社?!甭涞匾约皰熳C查處高壓態勢下,“人證合一”已成主旋律,單位要用證,就必須用人。
因此,一級建造師證書的含金量雖然不能和過去的“掛靠紅利期”相比,但它依然是一個決定你是否能參與項目、承擔職務、拓展職業路徑的重要憑證。想靠等政策松綁、掛靠回暖再拿證的人,可能會錯過最好的窗口期。
證書是職業的“剛需資產”,別等市場好了才動手
從住建部的預算調整中可以看出,政策層面對專業人才的注冊增長仍寄予厚望,而一級建造師依舊是最具戰略地位的證書之一。盡管行業下行壓力猶在,但對高質量持證人才的需求沒有減弱,反而更趨規范與真實。
對從業者而言,與其等待市場回暖,不如現在就把證書拿到手。**證書是唯一屬于你的職場資產,是你可以隨時帶走的價值憑證。**在資源重新分配的時代里,“有證”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你參與競爭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