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江蘇一家建筑企業發布內部通報:“無證者,一律清退。”這句話迅速在行業內引發震動,不少建筑人的朋友圈瞬間被刷屏。有人調侃:“原來我才是項目上最大的臨時設施。”調侃過后,更多的是沉默和不安。這并不是某家企業的突發奇想,而是整個建筑行業在經濟下行期所作出的集體性選擇。過去三十年,我們在“土地財政+高周轉”模式下,享受過一波又一波的高速擴張,項目一茬接一茬,圖紙堆得像山一樣高,塔吊林立,工人吃住都在現場,證書只是“加分項”,誰也不會因為缺一張安全員證或二建證被請出工地。但現在不同了。土地紅利見頂,房地產企業全面縮表,基礎設施投資也進入結構性放緩期,建筑企業的現金流空前緊張,能砍的成本,除了材料,就是人力。而在人力成本中,最直觀、最容易量化、最少爭議的調整方式,就是以證書為“硬指標”清退無證員工。一紙通告,將原本的“用人彈性”變成了“準入門檻”。
?
于是,原本只在抽屜中靜靜躺著的各種證書——安全員C2證、二建+B證、一建等,忽然成了建筑人手中的“續命符”。沒有它,再熟悉現場流程、再能干重活,也可能被“合規清退”。然而問題在于,這種靠“有證上崗、無證下車”的人力清洗,真能解決企業面臨的根本問題嗎?短期來看,確實有助于壓縮工資表、讓人力資源看起來更合規、投標達標率提高、甚至減少現場安全風險,但從中長期看,最大的問題是企業可能因此錯殺了最寶貴的一類人:經驗型人才。我們都知道,工地上最值錢、最不可替代的從來不是“考試型人才”,而是那些用腳丈量過鋼筋布點、用肉眼識別混凝土坍落度、知道模板可以多次周轉、腳手架哪一層最易錯漏的“實戰型老師傅”。這些人有時表達不夠流利、考試不過關,但現場問題來臨時,他們比任何一紙證書都管用。一旦他們因為無證被清退,企業將為日后項目搶工、工期壓縮、質量控制等付出代價——可能是幾十萬一次的返工費用,可能是投標失分,甚至是事故隱患。從行業全局來看,這場以證書為核心的人才大浪淘沙,也正在引發“證書內卷”。
?
當越來越多的建筑人蜂擁而上去考一建、一建挑業績、業績挑資質、資質再挑學歷與職稱時,證書的門檻水漲船高,其含金量卻可能因為供給過剩而下降。本該是職業“憑證”的證書,正在演變成基礎“入場券”,沒有它,你連競爭資格都沒有;但即使有,也未必能突出重圍。這種局面如果任其發展,既浪費人力,也扭曲了評價體系。對企業來說,比清退更有前景的路徑,或許是“師帶徒式轉化”:將經驗豐富但無證的老師傅,與年輕、考試能力強的新員工進行綁定。一邊輸出經驗,一邊換取時間去獲取證書;企業則承擔培訓成本或考試費用,三個月時間就能“復活”一批真正能干事、也能達標的人力資源。不僅減少了誤傷,更能在投標中加分,因為“自有工人+合規率高”的組合,是當下眾多甲方和政府項目非常看重的用工優勢。
?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的改革也需跟上。目前的建筑類證書考試普遍存在“大綱脫節現場”、“題庫化死記硬背”等問題,考過未必會做,能干卻未必能考。住建部近年來已經開始試點“線上理論+現場實操”雙軌認證機制,如果能落地普及,或許能讓證書真正回歸為“能力錨點”,而不是“記憶門檻”。真正有用的證書,不應該只考懂不懂,而應考你能不能干、能不能解決現場問題、能不能帶團隊保節點。它應成為施工質量的保障,而非篩人用的道具。
?
最后,送一句話給所有還在加班看題庫、在工地邊考證書的建筑人:證書不是終點,它只是你在行業寒冬中留下的一枚籌碼。真正讓你立足的,始終是你能蓋好一棟樓、能管得住一個項目、能讓圖紙落地的能力。當寒潮再次來臨,希望我們都有一紙證書在手,也有一項代表作品傍身。不靠幸運,而是靠本事走進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