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掛靠市場又熱了?是的。7月中旬,一個熟悉的微信語音重新掀起了波瀾。中介阿斌甩來一句:“一級市政+高工,45萬三年,可談?!闭Z氣輕松,末尾還不忘加個笑臉。我回了一句“行情又抬頭?”他立刻回應:“審計署都說睜只眼閉只眼了,怕啥?”這句話瞬間把我拉回半年前。當時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掛靠專項治理”,朋友圈、微信群、掛靠網站哀嚎遍野,許多中介一夜轉行,證書人紛紛表態“永久不掛”??砂肽赀^去,風聲沒了,價格回暖,證書市場再度“活過來”。這是“打假”失敗了,還是風暴只是短暫停擺?真相藏在一份不怎么引人注意的文件中。
?
2025年初,審計署發布了第1號公告,其中兩句耐人尋味。第一句:“部本級在9家企業一級注冊建造師人數不達標卻違規核準一級資質?!钡诙洌骸拔窗匆箝_展注冊人員動態核查?!鼻罢呤侵敝钙髽I造假,后者卻給了官方一個緩沖臺階:不是我們不查,是條件不成熟。翻譯成人話,就是上層知道下層操作有困難,為了穩市場、穩企業,暫時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事實上,這種做法早已不是第一次出現?;仡櫘斈甏蠡ǜ叻?,主管部門喊得震天響要“嚴查掛靠”,可一旦涉及重點工程進度,執法尺度立刻轉彎。本質上,這是監管和發展之間的拉扯,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押著相同的韻腳。
?
現實是,當前地產熄火、基建減速,如果監管真要一刀切,成百上千家中小企業資質會掉級、項目被迫停擺、就業出現塌方式風險。這是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的代價。與其引爆系統風險,不如“選擇性執法”——掛靠動態核查成了概率游戲,抽查幾家、處罰幾個,再配一篇“專項整治成效顯著”的新聞稿。等風聲一過,中介們悄悄恢復朋友圈更新,掛靠市場再度活躍。于是掛靠不是死亡,而是周期性的“休克”。決定其死活的,并非技術監管多么嚴密,而是市場需求和監管意志之間的動態平衡。一旦政策刺激新一輪“舊改”“平急兩用”項目上馬,需求回彈,證書價格就會立刻反彈。
?
中介們早就明白這個節奏。他們從不真正離場,只是在低谷期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而當掛靠價格上漲信號一出現,他們立刻活躍群聊、群發消息,“高價收證”“誠信合作”再次刷屏。一些證書人也蠢蠢欲動,打著“再掛一次就收手”的算盤。但這里必須潑一盆冷水:這可能是最后的窗口期。那份審計公告雖語氣溫和,但“未按要求開展動態核查”這句話就是伏筆。一旦未來某次再審計,完全可以翻舊賬。屆時企業有可能甩鍋中介,中介直接跑路,唯獨證書本人無處可逃。
?
要記得,刑法第二百八十條明確規定:“買賣國家機關證件”不再只是行政處罰那么簡單,而是可能觸及刑責。就算你簽的是“兼職合同”,只要涉及虛假掛靠,就可能被認定為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證件。真要追責,輕則罰款吊證,重則追究刑事責任。
?
所以,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未來五年,建筑行業最稀缺的,到底是證書,還是能力?當項目減少,行業競爭激烈,“掛”出來的資質只會越來越雞肋;而“用”出來的實戰經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企業真正爭搶的資源。中介能販賣證書,卻永遠無法販賣價值。隨著市場理性化、監管數字化、政策轉向高質量發展,那些手持證書卻沒有實戰履歷的人員,將逐漸邊緣化。
?
掛靠不死,只是休克。但這種“重啟”不會永無止盡。制度的縫隙終將補齊,技術的升級終會到位,而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一次次幸運逃過核查的人,而是那些用真才實干贏得信任的專業人士。趁著這波行情回暖之際,是繼續冒險押注掛靠紅利,還是踏實修煉內功迎接長期發展?答案,已經不難判斷。
上一篇: 建筑資質審核通過率驟降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