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經濟環境下行的趨勢愈發明顯,許多曾經穩定的工作崗位正在被削減,不少人措手不及地被裁員,收入歸零,生活驟然陷入不確定之中。就連以前被視為“鐵飯碗”的設計單位,如今也出現經營困難,員工降薪裁員的情況屢見不鮮,“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感嘆,在職場中愈發真實。這種環境下,越來越多原本沒有時間、也不打算考證的人,開始重新踏上“內卷”的戰場。而在眾多證書中,一級建造師依舊是熱門中的熱門。
有人說,一建證書早就“爛大街”了,考下來也沒什么用。但現實是,每年報考人數不降反增,考場年年爆滿,報班學員絡繹不絕。群眾的行動再次印證了那句老話:“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或許在多數人心中,這并不是一紙證書的問題,而是一份“安全感”的象征——經濟越不穩,人就越需要抓住能控制的東西,而證書,正是那個在不確定世界中可以看見的希望。
一建的備考大軍中,大致可以劃分為三類人。
第一類,是工程行業的“老兵”。他們曾在行業紅利期積累了經驗和資本,也見識過輝煌。但如今年紀漸長,加之行業持續低迷,項目減少,收入縮水,再也沒有當初拼命干活的勁頭了。于是,他們把目光投向證書——不僅是為了找回職業的主動權,也是為了在資質審核、項目晉升中,證明“人證合一”的實力。
第二類,是剛入行的年輕人。他們或許聽過前輩講述行業的黃金時代,卻從未真正享受過。一入職場便是毒打,辛辛苦苦干一個月,收入還不如人家掛證的三分之一。于是他們開始思考,“與其干苦力拿三千,不如考下一建,證書掛出去就能頂一份工資”。考證,對他們來說,是改變命運的突破口。
第三類,是自由職業者和職場“中斷者”。他們可能曾是小老板,也可能是高管,如今卻因行業動蕩、經營失敗或被淘汰而失去了原本的社會位置。這些人很難重新融入主流職場,考證成了他們獲取新身份、尋找變現路徑的方式。沒有退路,才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他們往往是最拼的那一批人,也是最有可能一次性通過的。
但決定備考,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真正艱難的是接下來的漫長旅程。你要和自己的惰性搏斗,要克服“看不懂”、“學不會”的焦慮,要面對“背了忘、忘了背”的無奈和“以為會了,一寫全錯”的幻滅。這些考驗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整年的日復一日,心力交瘁。可一旦你堅持到了最后,在考場上坐下的那一刻,就已經贏了一半。
備考過程有三個典型階段。第一階段是“盲目自信期”——覺得一建通過率那么高,身邊學歷不高的人都能過,自己也肯定沒問題;第二階段是“迷茫挫敗期”——隨著課程的深入和練習題的堆積,開始發現自己學得慢、忘得快、題也做不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適合;第三階段是“焦慮沖刺期”——做題刷題,反復復盤,背案例、攻難點,擔心自己還有漏洞,惶惶不可終日。而能堅持到最后階段的人,往往具備了通過考試最核心的三要素:勤奮、堅持、總結。他們不斷優化學習策略,提升效率,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把“不可能”逐步轉化為“有把握”。
至于該不該考、考哪個專業,本就沒有統一標準。有些人追逐高收益,專挑港航、礦業、鐵路這類稀缺專業;有些人追求穩定,選擇房建、市政、機電等主流專業;還有人考慮性價比,投身水利等中等冷門領域。這些選擇沒有對錯之分,都是理性人的權衡取舍。對于工作穩定、有發展、有收入增長的人來說,或許并不需要把時間花在考證上,把精力投入到工作實戰中更有價值。而對于那些焦慮于未來、徘徊于職場邊緣的人,證書就是翻盤的底牌,是對抗不確定性的籌碼。
考證和工作,從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一個選擇題:哪個更適合你,哪個更有利于你的未來,就選擇哪個。在這個劇烈變動的時代里,手里多一張牌,就多一份底氣。你不一定靠它發家致富,但它或許能在關鍵時刻,助你一臂之力。
上一篇: 建造師證書掛靠去哪找更靠譜?
下一篇: 合肥住建局“松口”:社保資料可暫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