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掛證現象作為建筑行業的“頑疾”,始終難以根除。2024年新一輪掛證治理行動開展以來,一場治理風暴似乎席卷全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整治行動的聲勢似乎有所減弱,不禁讓人疑問:這次行動是否會像2018年那樣,只是一陣風刮過?
?
掛證整治的現狀:風頭減弱,秩序未清
近幾個月來,掛證整治的動靜逐漸變小,鮮少看到省級發布掛證名單的消息,也未見具體的處罰措施落地。與此同時,中介機構卻愈發活躍,頻頻在社交平臺發布廣告,招攬證書。這種市場現象讓人擔憂:治理行動會否再次不了了之,一切回歸常態?
?
在整治過程中,持證人無疑成為直接的“受害者”,尤其是那些被誤傷的人員。一方面,他們面對中介和企業兩頭壓力,忙于注銷掛證記錄;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卻愛答不理,甚至以各種理由拖延,要求持證人額外支付費用才能完成注銷程序。這種“不作為”的態度,讓不少持證人倍感無奈。
?
中介與企業:灰色鏈條的博弈
在掛證治理中,中介機構雖然業務受到一定影響,但依然“八面玲瓏”。一方面,他們頻頻揣度政策走向,隨時發布證書市場行情;另一方面,他們繼續通過低價競爭擾亂市場秩序,壓低持證人價格,試探掛證治理的底線。盡管文件中明確提到要嚴查違規中介,但目前尚未聽聞有中介機構受到實際處罰。
?
而在掛證利益鏈條中,企業無疑是“始作俑者”。正是因為企業有需求,才催生了掛證市場。然而,對企業的處罰力度卻相對較弱,僅僅是罰款幾萬元、納入資質動態核查對象等,對習慣了“邊整改邊運行”的企業而言,幾乎是“隔靴搔癢”。
?
整治推進的艱難與拉鋸
從掛證整治行動啟動到現在,整治工作經歷了多次延后。自8月開始的自查整改階段已延續至12月,但仍有部分企業和持證人拒不整改。以湖北省為例,其公示的第一批掛證名單中,有671人次未提交整改材料,甚至有企業以“拖”字訣應對,企圖消耗政策的執行力。
?
掛證治理不僅考驗政策的嚴肅性,也考驗執行的果斷性。目前,各省住建部門已積極配合行動,提供多種舉報與查詢渠道。然而,整治行動的最終裁決仍需中央主管部門的統一指令。達摩克利斯之劍遲遲未落,讓持證人如坐針氈,也讓企業和中介機構有了博弈的空間。
?
治理效果初現:一場變革的開始
盡管掛證治理尚未完全落地,但其初步效果已經顯現。近一個月,多省份的建筑企業主動申請注銷部分資質,其中不乏因無法配齊人員而主動注銷的企業。這些注銷的資質背后,或許揭示了一些“皮包公司”的退出舞臺。
?
然而,治理掛證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短期內,掛證行為可能仍然會在一些邊緣市場或隱蔽渠道中存續,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以及誠信體系的不斷完善,掛證現象終將逐漸淡出建筑市場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