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建筑行業內的“掛證”現象愈發引人關注。掛證者將個人的專業資格證書出借或出售給建筑公司,以幫助企業提升資質,然而這一行為不僅違反相關規定,也帶來嚴重后果。最近,浙江省通報了6家建筑企業資質被撤銷的案例,原因是這幾家企業在2021年至2022年期間使用了同一人員的證書進行資質申報。這位頻繁更換掛靠單位的“董總”一年三次掛證,兩年共涉及六家單位,最終導致這些單位資質被吊銷。
?
“職業掛證人”現象:一年三掛,頻繁更換單位
從浙江省發布的行政認可結果公示來看,“董總”的掛證行為堪稱“職業掛證人”。根據小黃統計的掛證記錄可以看出,“董總”在2021年4月掛靠了紹興東*建設有限公司,7月又掛靠到杭州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9月再次掛靠到浙江建設有限公司;2022年依舊保持了同樣的頻率,分別在3月、6月和9月換至不同公司。這一掛證模式幾乎保持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單位,以最快速度協助公司取得資質后立即撤離,堪稱“速掛速走”。
?
通過這種方式,“董總”在短時間內為多家企業提供資質升級幫助,這也反映出他所持有的證書或許是技能崗位證書。官方通報中多次提到“董總”作為技術工人協助公司獲取資質,基本可以推測這是企業申請資質升級所需的某種技能證書。這類證書在市場上相對較為稀缺,企業在申請資質過程中往往需要雇傭持證者完成特定崗位資質的要求,因此一些不具備相應人才的公司選擇與掛證人員“合作”,通過出借的方式達到資質標準。
?
中介操作:掛證“流水線”,證書出借套路多
在建筑行業中,掛證行為并不新鮮,尤其是技能崗位證書,由于其持有者較少,需求量較大,掛證需求一直居高不下。中介公司利用這一市場需求,將個人證書收集后進行短期轉讓,甚至發展為“流水線”模式,將證書拿到各類企業進行輪流掛靠。一些掛證人員將證書以“年包”方式交給中介,由中介負責分配至不同企業,每隔數月換一家,幫助企業在資質審核中“過關”。
?
然而,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這類掛證操作逐漸浮出水面。此次浙江省的通報便是一例。雖然企業在獲得資質時躲過了當時的審核,但在資質管理持續強化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以往資質的復查力度也逐步加強,即便是過去幾年獲得的資質,也可能因為掛證行為被重新追查并撤銷。
?
掛證亂象的代價:六家單位資質被撤
在資質管理日益嚴格的背景下,掛證行為面臨著高風險。此次通報的六家單位,均因掛靠“董總”的技能證書而取得資質,并在復查中被查出違規使用外部證書。作為“代價”,這些企業的資質被全部撤銷,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業務開展和信譽,甚至可能帶來經營上的危機。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資質被撤銷不僅僅意味著業務的暫停,甚至可能帶來后續處罰。
?
此外,掛證行為還讓企業面臨法律風險。《建筑法》《資質管理條例》等法規都明確禁止企業虛假申報資質。企業通過掛證方式獲取資質,屬違法違規行為,一旦被查實,不僅要被撤銷資質,還可能被罰款,甚至面臨更為嚴重的行政處罰或法律追責。這些處罰措施對企業發展造成重大打擊,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