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10號令《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監督管理辦法》自2024年2月1日起正式施行,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管理辦法被認為是對工程項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進行全方位、科學化的規范,尤其對國有資金超過3000萬的項目進行了重點監管。
根據這一管理辦法,縣級、省市級發展改革部門將每年組織抽查,監管手段更加全面和科學。現場核查、監督檢查和視頻監測等手段被采用,利用衛星遙感、可視化監控、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進行監管,將檢查情況在審批監管平臺進行填報,并向社會公開。不僅如此,該管理辦法要求項目一開始就要明確監管的人員和單位,對資金使用進行跟蹤,做到專款專用,禁止資金挪用。特別強調了項目的審批情況和實際情況要一致,實施全生命周期的監管,以提高監管的高效性和實用性。
這一系列的監管手段勢必能夠改變當前一些項目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涉及掛證現象的情況。在過去,備案的項目經理與實際項目經理不一致,掛證的情況屢見不鮮。然而,新的監管手段通過工地可視化監控、聯網等方式,實時追蹤項目進度、人員安排,預警異常情況,有望杜絕掛證。回顧過去,掛證曾在建筑工程領域橫行。人們紛紛考證,交幾份社保,企圖通過掛證牟取利益。然而,社保唯一性的要求和高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得掛證現象得到了改善。監管部門利用科技手段時刻追蹤工地情況,發現備案的項目經理缺席時及時預警,使得掛證變得越來越難。
當前,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的過渡期。人工智能的興起給監管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例如,未來每個工地可能加設人形機器人進行監管,數據實時傳輸到相關監管部門,使得掛證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情。
這份管理辦法的發布和實施,表明了對項目監管力度的加大,對掛證現象的杜絕態度。在時代的變遷中,從信息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或許將見證掛證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掛證‘涼涼’?或許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改革委員會的決策與管理辦法的出臺,為杜絕掛證提供了堅實的法規支持。
上一篇: 一建成績復核成功了!
下一篇: 取消監理,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