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間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出席發布會,并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在會議期間,北京青年報記者提問:“因為環評資質的取消,環評機構數量眾多,但是質量良葵不齊。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門環評打假力度持續加大,嚴查環評文件質量問題。請問還將如何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謝謝
環境部的領導回答得比較克制,稱“從全國環評文件常態化復核情況來看,雖然環評文件粗制濫造、弄虛作假屬于個別情況,但性質極其惡劣,對環評制度公信力的損害十分嚴重”。
生態環境部的領導表示。”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養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保持嚴懲重罰的態勢,采取一系列舉措,加大處理處罰力度"。其中第四項措施是:開展專項清理整治工作。組織對在環評信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的環評單位和環評工程師進行全面排查,對8000多家環評單位和14000多名從業環評工程師做到一家一家過、一個一個查,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克“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及誠信檔案基礎信息存在問題的單位和人員。目前,各地正在抓緊完成處理處罰工作。2017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建議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認定“行政許可事項。
2018年12月29日,新版《環境影響評價法》公布施行,取消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行政許可事項,標志著環評資質正式取消。
修訂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不再強制要求由具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編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規定建設單位既可以可委托技術單位為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如果自身就具備相應技術能力也可以自行編制。
在環評資質取消之前,環評機構作為環評文件的責任主體,大部分鍋都由環評機構背,建設單位只重視環評是否審批通過,不關心環評內容和落實,項目建設過程中擅自變更、“批建不符”、不落實“三同時“等違規問題屢有發生。
修訂后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明確規定,建設單位對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內容和結論負責。
環評機構的鍋,瞬間放下來了。
在環評資質取消以后,環評機構的準入門檻大幅降低。很多投機分子一哄而上,注冊了大量環評機構,但這些環評機構中并沒有實際執業的注冊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
2022年6月2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舉辦六五環境日法制主題活動暨會員日活動。在該活動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有關負責人指出,環評制度改革以來,環評機構數量增長了5倍,而環評師的數量只增長了5%,環評機構整體上呈現小型化、分散化的特點。一些企業守法意識淡薄,環評報告粗制濫造、造假等問題時有發生。
印象里面,注冊環評工程師去年出了一條爆炸性新聞。
2021年,山東某環評公司,一名叫新某某的注冊環評工程師,在短短4個月(2020年9月28日至2021年2月2日)內,竟然編制了1604份環評文件(63份報告書和1541份報告表),涉及的項目所在地遍布山東、廣東、江西等25個省份。
理論上來說,環評報告是非常嚴肅的,需要環評師去現場勘查,要涉及水質、土壤、大氣等數據的計算統計等,還要走訪統計項目周圖不愿透露姓名的熱心群眾的意見,一份報告動氮大幾百頁,一位注冊環評工程師,絕對不可能短短4個月出1604份環評文件。越高調,死得越快。山東這家環評機構樹立的勞模,1個人干1604份環評報告,以一己之力吸引了輿論火力,環評掛靠市場被進一步曝光。
注冊環評工程師的掛證費用從原來的3到5萬/年,大漲至當前的9到10萬/年。
這大概率是注冊環評工程師掛證的最后高光時刻。
查注冊環評掛證,本身不是很難的事情,只要想查,多花點時間就是了。
這次生態環境部領等已經明確表示了,要堅決清理不具備技術能力的空殼環評公司和存在掛靠等違規行為的環評工程師”,以愿證為目的考環評的打卡群眾們,建議鎮重考慮。埋頭考證,抬頭看路,認清大勢?!?/span>
上一篇: 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考試心得分享
下一篇: 為什么你的職稱評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