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不是職場的唯一,但是相對公平的一個選擇,而且旱澇保收;考證更不是生活的唯一,但非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做點什么的話,在找到更有價值更有興趣的路之前,可以先嘗試考個證!
飛黃騰達與平靜如水
自從12月底中國人事考試網發布注堪考試成績后,無論考培機構還是考生群體,慢慢地都從熱鬧歸于平靜??寂鄼C構在新一輪招生宣傳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公布學員成績排名到學習經驗介紹,從統計考試通過率到考培特色宣講,大力再大力,只怕在小小的注堪考試群體中不能爭取到更多學員。
而各專業的考生,有一擊即中的驚喜,也有三戰卻不竭的解脫,當然更有對考試本身和閱卷評分的吐槽。通過考試自然喜悅,只是這種心情維持不了多久便會慢慢消失。備考過程中的各種自雞以及堅持二戰三戰甚至四五戰的艱辛與孤獨,使得自己在打開成績發布頁面并窺得結果通過的那一剎那,甚至有些“范進中舉”般的癲狂。
歡呼、雀躍、鼓舞、埋怨、悔恨、遺憾……各種心情彌漫著考試交流群,持續時間兩周左右。正如那些切身體會:考試之前覺得考過會飛黃騰達,實際考完很快恢復平靜如水。
畢竟,一個市場價40萬的證書掛靠價格≈長春市區一套兩居室的首付(別問我是怎么知道的),讓人感覺飛黃騰達并不為過;但是證書最終沒換來房本,我們也沒有因為證書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不平靜如水還能怎么辦呢?
行走考證江湖,經常聽大家討論市場如何如何,但很少聽人說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場。因為我本身既是供方(考證人),也是需方(曾幫公司物色證書),自認為對證書掛靠市場的理解較為客觀,今天斗膽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供方眼里的市場
作為供方,如果所在企業證書補貼甚微,或者有離職念頭,我們常會想通過中介或者熟人尋找需要證書的企業,從而獲得證書收益。但如果想收益最大化,首先必須保證自己能夠接受社保唯一,否則風險完全不可控。在社保唯一且找到企業后,要么帶證上班,要么另謀他位(如跟另外一家公司簽訂勞務合同,但個稅高)。
供方看到的所謂市場更多是中介反饋的信息。然而近些年隨著自媒體的發展,信息流通順暢很多,黑中介名頭也逐漸被大家熟悉且深惡痛絕。
但我想說的是,多數中介或者獵頭機構的目的并不是覬覦我們的證書,他們的主業是負責為公司辦理資質業務,如申請新資質、資質升級等等。資質配套的注冊人員配備僅是該業務中的一環,而且是對企業收費甚微的一環。也就是說,中介或獵頭機構的資質業務收費大頭在服務費,而非注冊人員配置費用,前者如果是200萬,后者也就20~40萬。
當然,黑中介并不是莫須有。正因為有時候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等,個別中介機構或者人員才有了鉆空子、吃差價的機會。但是,如果證書價格已達到自己的預期價格,持證人員跟企業直簽合同,并由企業打款至個人賬戶,就不存在中介吃差價的問題了。
跟租房子的道理是一樣的,無須贅言,只需牢記:守住價格底線,不要跟中介簽合同。
另外提醒大家,因為資質新標準難產,目前中介的資質業務也很難做。那些宣傳社保不唯一、用證半年甚至幾個月的中介,不要動心,不要搭理。
需方眼里的市場
因為工作需要,曾幫自己所在的公司(乙級資質)物色過證書(造價1人、給排水1人)。這次經歷也是我第一次站在需方的角度去觀察證書市場。
出乎意料的結果是,供遠大于需。
僅通過考試群發布信息,就找到了十來個候選人。當然大家的預期價格有高有低,但都接受議價。當時公司給出的給排水價格高限是42w,站在公司的角度,肯定都是往低了談的。為了控制成本,最后只會在能接受低價的候選人中選擇符合要求的人簽約。
雖然是作為企業方來尋找合適的證書,但同時作為一名考證人,我當然也希望證書市場價值更大一些。這次經歷讓我意識到,我們常說的市場,不是中介反饋給我們的信息,更不是各種機構或者考試群里偶然遇見的高價幸運兒案例。市場僅取決于供需關系,而供需關系僅取決于資質標準。
供需關系決定市場,市場決定價格。供大于需,是買方市場,價格無法達到心理預期,很好理解。供小于需,是賣方市場,買方無法一味尋求低價,相較買方市場而言的高價才會是常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企業更多還是通過中介或獵頭來尋找合適的人員,這樣效率高,省心。但企業中負責這一工作的多是人力資源部門,對證書所代表的個人能力、考證的難易通常無法理解,也不會費心去嘗試理解。
考證人在看市場,企業也在看市場??甲C人痛恨黑中介,企業眼里的中介卻沒有黑白之分。甚至懶政一些的企業相關負責人會認為中介反饋的是真實市場。這個時候,黑中介更有了壓價、吃差價的機會。我們可以通過跟企業直簽等方式拒絕黑中介,但糾正企業眼里的市場,卻有些無能為力。
可能同為考證人的你會不理解,有的用人單位會說出“某音到處都是包過的建造師培訓班,建造師爛大街了”之類云云。
但這就是他們眼里的市場,不僅因為供需站位不同,還因為專業和工作背景不同。
(當然如果杠精非說建造師就是爛大街了,我也只能承認建造師數量確實很多,我想強調的是不想茍同因存在包過的培訓班就認為XX證書毫無價值的觀點,僅此而已。另外,建造師爛大街可能只是你身邊的情況,實際因資質需求、人員流動、建筑企業數量等原因,建造師還是有一定市場的。就像都噴二建不如一建值錢,但實際是小地方反而二建更吃香更有市場。)
最后想說
資質標準決定供需關系,進而決定市場。考證本身就是吃的政策這碗飯,毋庸置疑。
雖然各類資格考試僅持續了十多年,但市場畢竟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持證人員數量,未來也不排除會有大量的考證人員涌入。政策-資質標準-企業需求-人員追求,層層驅動,越早拿下證書的人競爭力才會越大,累計取得的證書收益也才會越多。
但當有一天如果資質標準真的需要改革,既要符合國情又要促進行業良性發展,如果我們手里的證書因此變的不再“值錢”,也希望大家不要頹廢,要認可考證經歷帶來的自律和自信。況且,門關了,或許窗戶會打開。
所以說,考證要趁早。同時,更要理性看待證書市場、證書收益和考試本身,最好有“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態。當然,努力還是要努力的,堅持也是要堅持的。
雖然從發布考試成績到今天還不到一個月,但感覺自己像浪費了半年時間似的。考證幾年,有成有敗,但備考幾乎已經成了慣性。曾經我以為自己考完試會各種聚會各種玩兒,但實際是這一個月過的漫無目的反而心慌。
你呢,考過之后想做些什么?還是,準備入坑下一個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