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資質(zhì)動態(tài)核查,最近朋友公司因為相關人員離職和資質(zhì)升級,證書缺口比較大,托我?guī)退規(guī)妆究辈煸O計證書。這個過程中,我算半個甲方的角色吧。
由于本人之前考取過相關證書,也堅持備考其他證書大概四五年時間了(慚愧,目前手里只有一本小眾證書),不論是考友還是靠譜的中介資源,多少還是有一些的。
作為半個甲方,并且結合自己的乙方經(jīng)驗,簡單談一些感受吧。今天講第一部分:所謂的“市場價”。
衡量得失,守住價格底線,不要死盯所謂的“市場價”。
隨著監(jiān)管力度逐漸增大,流通于市場的有效證書已經(jīng)越來越少,這也導致部分證書掛靠價格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上漲。
但請記住,你在各種渠道看到的令人垂涎三尺的高價,可能只是個別案例。而且高價背后往往附帶的條件要求也會相應增加。
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價格是因人而異的。可能很高,也可能就just so so。
除了社保唯一這樣的基本要求,其他附帶條件可能會有配合繳納公積金、配合繳納個稅、配合出場等等。
價格是個人和單位之間的博弈,但最終多少,多半只取決于你的內(nèi)心底價(這樣說是不是顯得我們持證人很強勢?!)。
以這次幫同學公司找的給排水證書為例。
前兩年他們公司簽約價格為40W,今年單位給出的底價是31W,跌到爆。
而且單位還要求配合社保、配合公積金、配合工資流水(也就是月付)等等。很繁瑣。
價格高嗎?跌了。要求苛刻嗎?苛刻。
可能有人會嗤之以鼻,說:這么多事兒,這么低價,不簽不就得了。
但事實是,單位只缺一本證書,公司卻在三天之內(nèi)找到了七名候選人。這簡直比正常招聘還容易!
而且這七名候選人中有兩人明確表示可以帶證全職上班——站在局外人角度看,單就簽約目標而言,這二人對其余五人就有很大的競爭力。
這就是現(xiàn)實。
你以為的大證,可能只是市場價格比其他證書高,但在供需關系中,我們持證人員未必一定有底氣和優(yōu)勢。
所以,提前衡量好自己的得失,多參考其他成功簽約的考友的價格,比單純的問詢“市場價幾何”要靠譜的多。
關于衡量個人得失,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必須關注:
首先談一下收入。證書會增加一筆收入,但同時也要考慮兼職或者辭職的情況,自己會失去什么?比如兼職的話,是否會對個人目前工作和發(fā)展有影響。辭職的話,自己能否接受期間職業(yè)發(fā)展的不確定性?
比如,有的寶媽希望借助證書優(yōu)勢,全職帶娃三年,無可厚非。但有的則是單純想裸辭體驗一下所謂的“gap year”,無論男女,還是三思而后行吧。
再來說一下社保。基數(shù)多少?地區(qū)在哪里?這方面需要自行了解相關政策,某些地區(qū)連續(xù)繳納社保并滿足一定時間,是會衍生一些可能福利的,比如購房和落戶。
另外一些關注點,基本屬于個性需求,比如是否繳納公積金?是否會為自己帶來業(yè)績?是否會影響今后考取其他證書?等等。
所謂的“市場價”更多時候有虛假宣傳和哄抬價格的嫌疑存在。作為個體,每個人關注的得失方面都可能不同,不便相較而論。
我們只要堅定自己的內(nèi)心底價,不過分參考所謂的“市場價”,才能真正辨清得與失。
上一篇: 執(zhí)業(yè)證書注冊中心項目支出近1個億!
下一篇: 考證收益?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