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江蘇省公布了第25批建筑業企業資質審批結果。全省共有55家企業申報,最終僅10家獲得通過,通過率僅為18.18%,不到五分之一。這個數字背后,是一場資質制度深度變革下的殘酷淘汰賽。
?
在這55家申報企業中,首次申請的企業有15家,僅有2家獲批,且均為中建系統下屬子公司,通過率僅13.33%。增項申請的企業有33家,通過7家,通過率為21.21%;升級資質的有7家,僅1家通過,通過率為14.29%。這三項數字共同勾勒出一個現實:當前資質申請的門檻正在快速提高,留給中小企業的空間越來越小。
?
再看通過企業的背景,大多是央企、地方國企或大型民營集團。他們不僅在“人”和“業績”兩方面優勢明顯,信息合規、項目透明、申報材料規范,符合資質條件自然不成問題。相較之下,中小施工企業則面臨重重障礙。
?
首先是“人”。資質申請要求配備大量注冊建造師、工程師、安全員等專業人員,并繳納社保。對一家中小企業來說,這筆人力成本極其沉重。很多企業連起碼的社保人數都難以湊齊,更別說穩定長期雇傭這些人員。
?
其次是“業績”。自從“四庫一平臺”全面啟用后,所有項目業績必須可查、可核、可追溯。中小企業原本能承接的大多是小項目,很多還沒有錄入系統,更別提滿足資質標準中對工程規模、金額、技術難度等硬性指標的要求。過去那種“紙面材料湊業績”的操作方式已經行不通了?,F在審查的每一個項目業績,都要符合“項目歸屬、技術指標、合同信息、完成情況”等多重標準,平臺一查便知。
?
回頭看過去,資質申報相對寬松,紙質材料流通、不透明,審查人員通常只要看到材料形式合格即可放行。這給了很多中小企業“鉆空子”的機會。但如今,資質審查正在走向標準化、數字化、可視化、全流程監管,打擦邊球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
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企業分層也愈發明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大企業擁有完整的團隊、持續的項目來源、專業的申報團隊,可以反復打磨申報材料。中小企業想要沖關,幾乎是“拿雞蛋碰石頭”。
?
從政策初衷來看,嚴格資質審批是為了規范市場、保障工程質量。但如果完全傾向于大企業,無疑會進一步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造成市場失衡。特別是在地方工程市場,中小企業承擔了大量基礎建設任務,他們一旦被擋在資質門檻之外,將對地方經濟、就業乃至施工效率帶來不小影響。
?
因此,未來的資質政策在強化規范性的同時,也需要考慮“適度分層、分級管理”的機制,讓不同規模、類型的企業都能有發展空間。在不放松監管底線的前提下,給予中小企業更多成長路徑與緩沖機制,才是真正的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之道。
上一篇: 建造師掛靠價格回暖,風聲卻更緊了?
下一篇: 建造師業績有效性與掛證問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