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初,住建部在“四庫一平臺”上線“動態核查”功能以來,全國建筑企業迎來了新一輪資質監管風暴。截至目前,已有109家企業因缺少注冊建造師被標注為“資質異常”,被排除在正常投標體系之外。此舉在行業內引發廣泛關注,既釋放了監管強化的信號,也暴露出建筑行業長期存在的人才掛靠與資質虛設問題。
?
首批被標注異常的企業名單于1月22日公布,其中絕大多數企業在短時間內完成整改,僅剩4家仍未恢復資質狀態。顯然,在“資質可能被撤銷”的高壓下,多數企業選擇了立刻行動。這一波快速整改,體現了政策震懾力的有效性。
?
但到了2月18日發布的第二批名單,情況發生了微妙變化。一些企業逐漸摸清了政策“底線”:動態核查并不等于立即撤銷資質,而是通過限制參與投標的方式施加壓力。這種“非致命”的處理方式使部分企業的整改積極性迅速下降。與其花錢招聘建造師補人,不如靜觀其變。某種意義上,企業與監管之間開始進入一場心理博弈。
?
3月19日,住建部發布第三批異常名單,數量創下新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后續更新中未整改的企業數量反而最少。這一反常現象背后,反映的是企業對政策走勢的重新研判——動態核查雖非一次性清理,但其持續性和不確定性,使得觀望的風險逐漸放大,不如早整改、早恢復競爭力。
?
更令人關注的是技術層面的現實。以當前AI能力,若國家真要全面排查全國建筑企業的注冊人員與業績數據,完全可以在幾天之內完成精確識別和比對。理論上,系統性造假、掛證、人員缺失等問題,都可被一鍵揪出。
?
那么問題來了:住建部為何不動用AI技術一次性“清倉”?
?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監管部門并非不能,而是不愿“一刀切”。監管者深知,建筑行業中“注冊人員普遍缺失”并非個別現象,而是制度設計與現實資源之間長期脫節的共性問題。部分企業缺少建造師,不是惡意造假,而是受限于人才供需失衡與經營壓力。
?
在這種背景下,選擇“緩查慢改”的策略,其實是監管的智慧。通過動態標注而非全面吊銷資質,一方面釋放出整頓信號,倒逼企業合規;另一方面也給企業留出生存與轉型的空間。如此,既不激化行業矛盾,又能逐步修復制度漏洞。
?
這套“軟著陸式”的治理邏輯,本質上是試圖在監管與發展之間尋找平衡。強監管是大勢所趨,但監管方式的選擇,將決定建筑行業未來幾年能否穩住基本盤,順利實現制度更新。
?
動態核查遠未結束。對于企業來說,靠僥幸心理維持現狀已經不再可行;而對于行業來說,如何在合規與可持續之間走出一條務實之路,將成為未來監管體系設計的關鍵命題。
上一篇: “掛證發財”夢碎,一建證書還有價值嗎?
下一篇: 一建帶B證和不帶B證,差別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