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江西省在工程招投標中實施新規,要求建造師必須親自到場參加書面答辯后,整個行業的風向開始徹底改變。以前靠“掛證”混標的時代正在被終結,建造師的角色也在發生質變——從“證書持有人”轉向真正的“技術與管理責任人”。
?
新政最大的直接影響,就是建造師“出場費”的上漲。據業內消息,二級建造師的駐場費用從過去的8000-12000元飆升至15000-20000元,熱門專業的一建甚至漲到了25000-35000元。有的公司在7月份政策剛落地時就已經加價搶人了,說明市場早已嗅到機會。而且,這只是開始。隨著更多省份可能效仿江西的做法,行情只會越來越熱。
?
舉個例子,最近一則招聘啟事就很具代表性:杭州某施工單位全職招聘一級建造師(建筑專業),證書費用單獨核算,年薪2萬,月薪1萬,外加每天100元餐補,包住宿,注冊地要求在浙江,主要工作是在江西參加投標答辯。這種專職投標型建造師的出現,預示著“會答辯、能上場”的專業人才將成為新熱門。
?
變化的核心,其實是制度倒逼行業走向規范。過去企業投多個標,靠的是幾個掛證建造師同時“分身上陣”,不出面、不答辯,純拼資質“躺贏”?,F在不行了,不僅要“人證合一”,還要現場驗授權委托書原件、身份證原件,真正坐上答辯席。題目臨時出,考察施工組織設計和項目理解,這種考驗不是“借張證”就能應付的,非親自干過項目、參與過管理,根本答不出。
?
于是,靠掛靠吃飯的“假把式”被擋在了門外,企業不得不請真能干活、能站臺的建造師。而建造師,也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價值——靠證書本身已經不夠了,得拿出實力,真正上場“對線”。
?
更關鍵的是,這一輪政策調整并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實打實地起到了“擠水分”的效果。數據顯示,實施答辯環節后,江西某些地方的投標單位數量大幅減少:沒有設“類似業績”要求的項目,投標人從原本的幾千家降至1400多家;設了“類似業績”的,降到僅400余家,平均減少了70%。而這些被“篩掉”的,大多是靠掛證參與投標的“專業陪標戶”和“空殼公司”。
?
這正是政策背后的邏輯:清除虛假競爭,讓真正有技術、有管理能力的企業獲得公平機會。誰能認真準備標書,誰有真項目經驗,誰敢坐到答辯桌前講清施工邏輯,誰就能中標。這比以前拼“誰證掛得多”、誰報得快,更像一場真正的實力賽。
?
可以預見,未來的建造師行業,會更看重實操能力和現場表現力。注冊不再是終點,而是起點。能“應試”更要能“應戰”,誰能在關鍵時刻代表企業出面、把控現場、解決問題,誰就能吃上行業紅利。對于企業來說,建造師不再是一份“成本”,而是一項“投入”——越是優秀、靠譜的建造師,越值得搶。
?
換句話說,建造師的職業含金量,在這一輪政策改革中被重新定義:不是“你有沒有證”,而是“你能不能干”。而這,正是行業回歸正軌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