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幾年,建造師掛證亂象一度成為行業潛規則,不少人為了獲取額外收益,頻繁更換注冊單位,在不同企業間“游走”,助力申報資質。但這種操作如今已不再是“灰色地帶”,而是明晃晃地站上了監管高壓線。從2023年開始,多省市就密集出臺相關政策,對頻繁注冊的建造師實施重點監管。今年,這一趨勢愈加明顯,掛證者面臨的處罰力度和查處概率持續加碼。
?
四川省住建廳近期的一項新規標志著監管進入實操階段:在資質申報審核中,開始核查建造師的注冊軌跡,凡是存在頻繁注冊記錄的證書,將被列為重點審查對象。換句話說,過去那種“到點轉一轉”“有錢就掛”的操作,如今不僅行不通,而且很可能直接導致證書被鎖定,甚至影響個人信用和職業發展。
?
實際上,不止四川,浙江、湖北、山東等地都已針對頻繁更換注冊單位的行為出臺了細則,劃定紅線。例如,有省份明確規定:一年內有兩次及以上出現在不同企業的人員,將被住建部重點監管,列為“關注人員”;有的地方則要求在資質審批時,重點審核使用過多建造師的企業及個人,一旦發現短期內頻繁變更注冊單位,即視為異常行為。
?
山東的情況尤為典型,現在中介在尋找建造師時,已經會直接強調:“注冊記錄要干凈”。這句話背后的潛臺詞很清楚——那些一年內在多個單位間跳轉、注冊軌跡混亂的證書,已經被市場拋棄。尤其是二級建造師,如果一年內更換單位超過三次,且無法提供合理解釋的,很可能被定性為“涉嫌掛證”,直接進入黑名單,相關業務也將一并凍結。
?
這種變化并非孤例,而是全國趨勢的縮影。隨著“四庫一平臺”國家級與各省級系統對接成功,大數據共享能力不斷提升,建造師的注冊信息、項目記錄、資質申報情況等早已一目了然。各地住建廳正借助這一技術手段,實現對異常行為的實時監控和快速處置。過去依靠人情或疏漏蒙混過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掛證行為將無所遁形,頻繁注冊這種“高收益、低風險”的幻想也徹底破滅。與此同時,市場上的可用注冊資源將進一步減少,對企業申報資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對真正實現“人證合一”的建造師來說,這反而是利好消息。因為在嚴格監管的背景下,具備真實執業能力、沒有不良注冊記錄的專業人才將更受青睞,職業價值也將水漲船高。
?
監管的風暴才剛剛開始。對于建造師而言,現在是時候徹底放棄掛證幻想,把精力投入到專業能力的提升與合規執業上;而對于企業和中介來說,也必須盡快調整策略,摒棄“重證輕人”的短視思維。未來的行業規則已經悄然重塑,誰還想踩線行走,只會走得越來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