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關于建筑行業的新規在業內掀起了軒然大波: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明確要求“證書在哪,社保就得在哪交”,并同步推出社保比對、人臉識別打卡和業績動態核查三大系統。這意味著長期以來盛行的“掛證”現象將徹底失去生存空間。
在建筑圈,掛證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所謂掛證,就是工程技術人員不在企業實際工作,但證書卻掛靠在企業名下,企業按年支付掛證費用。這類人被戲稱為“喝茶經理”,拿錢不干活,名義上是項目負責人,實際上連工地都沒去過。這種現象不僅增加了企業成本,還為工程質量埋下了巨大隱患。過去一些項目出了問題,責任人往往推諉扯皮,導致監管難度極大。
從“黃金證書”到“基礎門檻”
十年前,一本一級建造師證書堪稱工程領域的“硬通貨”,招聘廣告上“年薪30萬”“高薪急聘”隨處可見。許多考證者調侃:“證書考出來就能墊桌腳,拿去注冊一年不碰工地也能掙錢。”甚至有人笑稱,考證的意義就是“養老”,考上就能等著收錢。
然而,隨著行業競爭加劇、市場變化和政策改革,證書的光環逐漸褪去。2024年住建部數據顯示,全國建筑行業持證人員數量已超過85萬,企業持證需求雖然仍有缺口,但證書在薪資中的含金量大幅下降。一位資深項目經理回憶道:“2016年我剛拿到市政一建證書時,獵頭電話一個接一個。現在我們部門14個人有證,證書補貼從每月3000塊降到800塊。”
與此同時,企業招聘要求更加注重綜合能力。數據顯示,2025年建筑崗位對持證要求的比例比去年增加了22%,但證書在整體薪酬結構中占比卻下降了15%。企業越來越看重候選人的實操經驗和現場管理能力。
28歲的張工憑借機電專業一建證,年薪漲至25萬,成為年輕一代的代表。但50歲的老施工員老張則吐槽:“證書在抽屜里吃灰,公司嫌年齡大沒人要。”這反映出一個趨勢:單靠證書已不足以保證職場競爭力,行業開始全面向年輕化、能力化傾斜。
三大政策“連環拳”,掛證無處遁形
這次住建部推出的社保新規可以說是一次行業大洗牌,三大舉措讓掛證徹底失去生存空間:
1)社保比對系統上線,掛證直接亮紅燈。
通過全國聯網的社保信息平臺,系統可以自動比對證書注冊單位和社保繳納單位是否一致。以前常見的“證書掛在A公司,人卻在B公司領工資”的情況一查一個準。某建筑公司HR直言:“系統上線第一周就查出三個證書不符的員工,我們再也不敢招掛證人員了。”
2)人臉識別打卡,幽靈員工徹底消失。
新規要求項目經理和注冊建造師每月至少三次人臉打卡,必須親臨工地現場。過去“名掛實不干”的喝茶經理時代就此終結。一位中建項目負責人坦言:“以前有些人只掛證不露面,現在必須常駐工地,不可能再混過去。”
3)業績動態核查,虛假項目無處藏身。
全國業績系統記錄了注冊人員的項目軌跡,包括施工日志、驗收報告等材料。一旦發現虛假業績,將直接吊銷執業資格。住建部門透露:“最近查處了12起虛假業績案例,其中最嚴重的當事人被吊銷證書。”據業內統計,新規實施后,全國已有超過5萬本證書無法通過核查,面臨注銷風險。
培訓機構忙碌,企業成本攀升
新規一出,培訓和咨詢行業異常火爆,不少培訓機構的“補業績”“補社保”課程咨詢量翻了三倍。一些此前依靠掛證賺外快的工程師焦慮不安,忙著補足社保記錄和項目業績,生怕被查到違規。
對企業來說,這波政策也是一次“人力成本地震”。中大型企業雖然早已具備一定規范化管理能力,但人力成本顯著上升;中小企業則普遍叫苦連天,過去通過掛證湊資質,如今不得不花更多資金招聘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業內人士感嘆:“靠證書數量撐門面的時代徹底結束了,現在拼的是綜合實力。”
行業生態重塑,未來看重能力與技術
對于從業者而言,這次改革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過去,證書是身份象征,如今,它只是進入行業的“門票”。想要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積累扎實的實操經驗和管理能力,跟上行業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趨勢。
一些業內老工程師在評論區感嘆:“證書派不上用場了,還是要靠真本事。”小公司老板也表示:“只能老老實實培養自己的團隊,別再想著掛證混日子。”項目經理們更是直言:“未來誰能真正解決現場問題,誰就最值錢。”
掛證現象曾是建筑行業的潛規則,但也是行業管理不規范的產物。如今社保新規上線,掛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行業邁向更高水平的專業化和透明化。對于年輕從業者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未來工地上最受歡迎的人,不再是“證書持有人”,而是有能力帶團隊、解決難題、保障質量和安全的綜合型人才。
上一篇: 浙江勘察企業招聘掛證人員去什么網站
下一篇: 水利專業爆火,考證選擇要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