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業的招投標亂象長期以來飽受業內詬病。一些企業靠“陪標”牟利,一些“皮包公司”依靠關系混入市場,更有不少人通過掛證謀利,導致行業內公平競爭秩序被破壞。江西省發改委近期發布“倒查十三年”招投標專項整治的新聞,引發了公眾廣泛討論。雖然有人質疑整治行動來得太遲,但這一舉措向市場釋放了明確信號:治理不會止步于追溯過往,還要著力解決未來發展的深層問題。
江西省城鎮發展服務中心近日下發《關于部分地區開展建造師答辯經驗做法的通告》,這標志著江西在整治工程建設領域亂象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今年,上饒廣豐區、鷹潭貴溪市、吉安吉水縣等多地率先啟動建造師現場答辯試點,將對投標企業及擬派項目經理的履約能力進行實質性考察。
從試點情況來看,這一新措施效果明顯。答辯機制推行后,不設類似工程業績要求的項目平均投標人數下降至1400余家,設有工程業績要求的項目平均投標人數降至400余家,整體下降幅度達70%。投標人數減少,意味著“陪標專業戶”和“皮包公司”等投機企業被有效遏制,招投標的真實競爭環境得以改善。
與以往僅要求建造師“出場”相比,新增的“答辯”環節更具操作性和實質性。如果只是出席現場,不少企業可以通過聘請兼職人員“撐場面”;而答辯對專業技術和一線經驗提出了更高要求,讓那些掛證混日子的人難以糊弄過關。這一機制有效將證書形式主義轉變為對實際能力的硬性要求。
事實上,這種嚴格的制度并非首次出現。在部分高端項目中,類似答辯環節早已被應用。例如某大型石油化工總承包企業的邀請招標環節中,就明確要求項目經理親自到場接受關于施工技術、風險管理和工藝流程的技術問答。只有真正熟悉工程現場和技術細節的人才能順利通過考核,這一機制極大提升了招投標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江西推廣建造師答辯制度的做法,是將過去僅在個別高要求項目中執行的標準化流程,進一步擴展到更廣泛的招投標領域。這樣不僅能避免“走過場”的形式主義現象,還能有效識別實力企業,確保項目交付的質量和安全。
從行業發展趨勢看,如果建造師答辯機制能夠形成成熟的標準并在更多地區推廣,將推動行業生態的全面優化。一方面,企業必須重視項目負責人實際能力的培養,拋棄單純追求證書數量的做法;另一方面,招投標過程的透明度和競爭力也將得到顯著提升,為整個建筑市場建立更加健康的秩序。
江西的改革探索,為行業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治理樣本。整治招投標亂象不能僅停留在紙面規定上,更需要一套能夠真實考驗企業實力的工具。建造師現場答辯正是這樣一種有效手段,它讓真正的專業人才成為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也讓投機取巧的公司無處藏身。隨著經驗積累和政策完善,這一模式有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推動建筑行業向更高質量、更規范化的方向發展。
下一篇: 申報資質千萬別踩“虛假業績”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