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24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在官網發布了一則引發行業熱議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乳山市某建筑公司在2024年11月向威海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申報并成功延續了礦山工程施工總承包貳級資質,但在申報過程中使用了8本偽造的礦山工程專業一級注冊建造師證書,涉嫌以虛假材料騙取資質許可,最終被查實。依據《行政許可法》《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山東省住建廳依法決定撤銷該企業所取得的建筑業企業資質許可,并處以警告,三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該項資質。
?
這起事件再一次警示全行業:在信息化高度透明的今天,任何資質造假行為都逃不過監管部門的“火眼金睛”,不僅企業信譽盡毀,相關責任人也將面臨嚴重法律后果。
?
根據現行礦山工程施工總承包貳級資質的延續要求,企業只需配備1名礦業專業的一級建造師擔任技術負責人,此外還需10名礦業專業建造師及2名機電建造師。實際操作中,10名礦業建造師原則上二級即可滿足要求,而技術負責人可由具備相應專業職稱的高工替代。因此,從規定來看,該資質的延續門檻并不算高。
?
然而,該企業卻選擇“走捷徑”,不僅未按正規途徑獲取證書人員,更是在申報材料中直接使用偽造的8本一級建造師證書。如此“騷操作”,實屬罕見。唯一可以理解的合理解釋是:目前山東省內礦業專業的二級建造師數量極為稀缺,企業在高強度資質維持壓力下,未能按時找到符合條件的二建人才,又急于完成資質延續,于是選擇了一條風險極高的“捷徑”——偽造證書蒙混過關。
?
也有一種可能性是:部分證書持有人因注冊期限到期或存在合作糾紛,不愿繼續提供注冊材料,企業便私自篡改證件信息或直接偽造電子版證書,期望通過審批。誰知省住建廳在動態核查時,通過與原始注冊系統數據比對,一舉識破了造假行為。
?
過去,在缺乏數據整合和平臺聯通的情況下,確實存在部分企業通過“紙質材料造假”蒙混過關的情況。但如今的建筑行業已經進入高度信息化的監管時代。各類注冊人員的證書、注冊狀態、工作單位、項目業績等信息,均可通過“四庫一平臺”或住建部官網進行實時查驗。主管部門在核查企業申報材料時,只需一鍵調取數據,即可完成證書真實性比對。
?
此案中,企業試圖用偽造證書進行資質申報,說明其嚴重低估了監管系統的數字化能力。換句話說,這種造假行為就是“自投羅網”,不僅暴露了企業誠信缺失的問題,也暴露了其內部管理的混亂與短視。
?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的資質管理改革持續深化,從原先的“批資質、看紙面”轉向如今的“動態核查、信用管理”。此次事件被通報,也從側面印證了住建系統在不斷強化資質核查,特別是對企業注冊人員數量與真實性的嚴查態勢。
?
據統計,僅2024年上半年,全國已有數百家企業因注冊建造師、工程師數量不達標被列入資質異常,甚至有部分企業因此被清退。監管部門頻繁發聲的核心信號就是一句話:資質門檻不會降低,反而只會越來越高;形式合規不再有效,必須是真人、真才、實崗。
?
這起偽造事件對建筑企業的警示不言而喻。當前時代背景下,“證”與“人”必須匹配才有用武之地。企業不能只想著找掛靠人員湊數,更應通過合理的人才儲備機制,建設起穩定且合規的注冊人員隊伍。
?
與此同時,個人也要意識到:單靠一紙證書已難在職場立足。未來不論是建造師、監理工程師,還是注冊類設計師,都將面臨實操能力、持續培訓和誠信記錄的三重考驗。空有證書、缺乏項目經驗的人才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
這起事件再次為建筑行業敲響警鐘:在高壓監管和技術賦能并行推進的當下,任何僥幸心理、違規操作都將在信息化監管體系下無所遁形。企業若想穩步發展,必須回歸基本面,依靠合規運營和專業團隊贏得資質延續和市場競爭力。對于個人而言,也應持續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在這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上,與企業共同成長、共同進化。唯有如此,建筑行業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可持續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