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各地行政主管部門開展專項檢查,消防技術服務機構迎來了一波集中整改,一時間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成了“香餑餑”。不少人連軸轉,工作排得滿滿當當;但也有人陷入迷茫,尤其是擔任技術負責人的老資格工程師,一邊扛著簽字責任,一邊思考是否該退出這個行業。畢竟這個行業的風風雨雨,他們早已身在其中多年。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這個職業,伴隨著消防技術服務市場的推進起起伏伏,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靠掛個證就能安逸掙錢的時代。收入差異非常明顯,有些年薪十幾萬的項目負責人,比如張主任,既在辦公室打理業務,又是老板親信,待遇尚可;但更多人如本強兄,雖能力強,干活扎實,卻因為選擇自由職業,每年到手收入不過一兩萬,僅僅是掛職解決個別單位的資質要求,形式大于實質。更極端的是像小林這樣的老工程師,干了多年消防項目,也曾信心十足拿下資格證和注冊,但最終選擇注銷注冊證,“休息一段時間再說”成了他的告別語。這并不是個例,類似的情況早有前兆,比如老瓦工程師,證書考下來卻從未注冊過,不是技術能力問題,而是不愿意背后那份責任。這類選擇其實在業內已逐漸常見。
?
說到底,問題繞不開三點:報酬是否合理,責任是否過重,職業發展是否可持續。我們先說報酬。在小微消防技術服務機構中,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往往擔任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這兩個角色。項目負責人需要親自到場,現場檢查、對接客戶,工作量大,責任明確,因此薪資較高,通常在8到15萬元之間,是否包含社保視公司而定。而技術負責人基本不出現場,僅需簽字確認報告或把關結論,薪資普遍偏低,多為年薪8000至3萬元之間。盡管聽起來簽字容易,但風險卻不小。更何況,部分機構將項目負責人按天計酬或按項目核算,而技術負責人則常年包薪,一年無論簽多少份報告,收入基本固定。這樣一來,權責不匹配、付出與回報不對等的問題逐漸凸顯,也難怪很多人心理落差大。
?
而最大的隱患,是責任風險。一消工程師在執業過程中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尤其是簽署檢測、維保報告的那一刻起,這份責任幾乎是“終身制”。比如維保合同常有明確期限,可能是一年;但一份消防設施檢測報告,哪怕服務合同只簽了一年,其報告效力很可能被追溯到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五年、十年甚至更久,這種無形壓力讓許多工程師倍感煎熬。簽字代表認可,認可就意味著要承擔后果,而現實中因為一些疏忽或者單位問題導致責任追溯的案例并不少見,更別說服務對象對安全問題不上心,讓本就緊張的執業氛圍更加壓抑。
?
職業前景也成了老一代工程師最敏感的話題。像小林這樣的人,其實不缺經驗、不缺能力,只是到了某個階段開始對“是否值得繼續拼”產生疑問。他清楚自己離退休不遠,也明白執業到了70歲就得暫停,曾經也是懷著“多干幾年”的心態報名、考試、注冊,干了幾年也算盡力了,但客戶態度冷漠、單位配合度低,再多熱情也被消磨殆盡。和他聊天,他只是笑笑,說要陪老婆、帶孫子,順便歇歇,等合適了再看要不要回到行業。這種語氣中透著疲憊,不是不想干,而是實在“心累”。而更年輕的一代,雖然有熱情、有理想,也在逐步意識到執業的性價比問題,注冊執業意味著背責任,蓋章不是拍板,而是承擔后果。相比之下,有些人寧愿去做中級工程師,工資少點但輕松,也不用承擔那么多不確定風險,或者直接轉做維修,一手操作,實打實干活,收入還穩當。
?
在這種現實背景下,消防技術服務行業的轉型成為必然。“掛證”模式早已被叫停,技術負責人的“簽字崗位”也漸漸演變為新型“風險崗位”,項目負責人苦活累活扛著,心理不平衡日益加劇。一些老板甚至坦言,考證就是為了公司門面,不打算自己去注冊執業。這說明很多單位只是把資格證書當成通行證,而不是技術支撐。這種觀念不改,制度不調整,工程師的積極性難以提升。而從個人角度來看,轉行其實并沒有那么難,尤其對于技術負責人來說,擁有專業資質和行業經驗,在其他相關崗位、如工程審查、安全培訓、檢測監管等,都有一定競爭力。如果不想再承擔高強度的簽字責任,完全可以選擇轉崗或換行業,甚至嘗試開辦自己的小型服務公司,掌握主動權。
?
就目前來看,消防技術服務市場的運行機制并非完全不合理,只是尚未成熟。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的職責與權益如何平衡,是行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合理的待遇、明確的責任邊界、對技術人員的尊重和保障,才是留住人才的核心。而像小林一樣選擇暫別的工程師,并不是放棄,而是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他可能還會回來,但前提是他要看到改變的希望。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無數消防工程師共同面對的現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