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地住建局發布了一則關于建筑企業資質延續的補充通知,引發了業內廣泛關注。新規最大的變化在于,延續申請中關于建造師社保的要求發生了轉變——原本需要提交企業社保賬號或社保繳費記錄,如今允許企業選擇“社保承諾制”,不再強制提供社保材料。
?
這看似是一次服務型政策的“優化”,但細細一想,其中耐人尋味。為什么以前那么嚴,現在突然就放寬了?為什么去年嚴查“掛證”查得熱火朝天,現在就靠一紙“承諾”替代了實打實的社保數據?難道是“查不下去了”?如果繼續硬查,企業資質大面積無法延續,后果恐怕不是系統能承受的。與其全面崩盤,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
?
從政策措辭來看,依舊是那套標準話術:“深化改革、服務企業、優化環境”。聽起來很好聽,但實際執行層面已經從“法制管理”轉向了“人制彈性”,這是制度設計上的根本性轉變。承諾制確實降低了企業操作難度,服務了市場上的部分企業,尤其是那些本身建造師社保存在瑕疵、不合規、甚至“掛證”風險的企業。但反過來,那些規規矩矩、早早按照原規定提交完整社保材料的企業,反倒成了吃虧的一方。原來政策下跑斷腿、交齊材料的企業,如今一看政策突然放寬,心里不冤枉嗎?這就像高考前兩個月告訴考生“考試不考數學了”,那之前天天刷題的學生情何以堪?
?
政策朝令夕改,不僅影響的是辦事效率,更是對企業公平感的傷害。一刀切時搞得人人緊張,嚴管時處處設限;結果風向一轉,政策軟化,承諾即過。誰來為此前的“嚴格合規成本”買單?那些守規矩的企業,在合規壓力最大的時候咬牙堅持,如今卻看著別人“輕松過關”,自然心中不平。長期來看,如果政策總是這種“嚴一陣、松一陣”的風格,企業還有動力去嚴格自律嗎?
?
此外,雖然政策中寫明“承諾制”延續后將進行動態核查,但并沒有明確是“全面核查”還是“抽查核查”。按照過往經驗,基本是抽查為主,不合格的給整改期,再補材料、再承諾,如此往復,流程變成了形式,制度成了套路。這種“走流程式監管”并不能真正解決根本問題,反倒放大了制度的不確定性和政策執行的不對稱。
?
我們理解監管部門的處境。一方面,要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行業規范管理,防止“人證分離”“掛證”等亂象;另一方面,也要“保就業、穩經營”,避免因為一紙嚴查令導致大量企業資質無法延續,影響工程進度和地方建設。但改革不能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該硬的時候硬,該松的時候松,不能今天講“制度剛性”,明天講“靈活彈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連續性、可預期性和公平性,而不是“哪邊聲音大就往哪邊倒”。
?
或許“社保承諾制”是一種階段性的妥協,是監管與市場之間暫時的平衡。但要真正優化營商環境,還得在制度設計上給出更加明確、透明、可執行的長效機制。該嚴的嚴,該松的松,別再讓企業在“到底聽哪個政策”的混亂中苦苦摸索。對于正在申報延續資質的建筑企業來說,他們不怕規范,怕的是“朝令夕改、標準不一”;而對于管理部門來說,真正的“服務企業”,不是一紙承諾放權了事,而是建立清晰的紅線、可預期的流程、穩定的政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