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周二。回顧過去兩個月,從5月中旬到現在,我的工作節奏幾乎沒有停歇。接連處理多個工業和民用項目,整個人就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樣在項目之間飛速運轉。昨天剛剛審完一個工業類項目,原本以為終于可以稍微停下來,好好復習備考一級建造師,沒想到今天一早又接到一個新的物流項目任務。
?
從我的視角出發,絲毫感受不到市場有降溫的跡象。恰恰相反,項目仍然密集,招投標依舊火熱。與此同時,掛證中介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幾乎沒有間斷過。
?
因為長期接觸,我也會與這些中介人員閑聊,從他們的口中了解一些關于證書掛靠市場的“內情”。昨天一位中介提到“不唯一”的證書市場其實才是最大的市場。他們堅信證書不唯一不會被查,也不會出事。而我則心存疑問,畢竟從2023年8月就開始的自查自糾行動,到同年11月和2024年2月的全面排查,再到2025年5月“四庫一平臺”分批公示的違規單位名單,這一連串動作似乎都表明國家是下了決心要“動真格”的。
?
然而,到了現在,情況似乎又歸于平靜。當大家都在等待“鐵拳”落地的時候,整治卻突然偃旗息鼓。這場看似聲勢浩大的“嚴查”,最終又成了“雷聲大、雨點小”的老套路。掛證中介依舊活躍,市場仿佛并未受到實質性的沖擊。
?
我仔細思考這個問題,發現真正的問題根源并不只是執法不到位,而在于當前的市場制度設計本身并沒有徹底“封死”掛靠的空間。比如,一些企業為了中標需要帶有相關業績的人員證書,而企業內部又缺乏符合要求的技術人員,便只能通過市場“借用”——這并非個別民企的選擇,連很多國企也在使用這種“變通”的方式。
?
更現實的是,如果真要徹底杜絕掛靠,嚴格一證一崗、社保唯一,短時間內勢必會造成大量企業資質不符,進而影響項目投標和推進,最終會導致企業倒閉、崗位減少、失業人員增多。這些問題疊加,可能會在短期內對市場經濟形成“骨折式”的沖擊。
?
在“穩經濟”的大背景下,監管部門或許不得不采取一種“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策略——既要維護制度權威,又不能搞“過激式”一刀切。于是我們看到,在嚴格檢查與實際操作之間,始終存在某種“灰色彈性”。
?
對于持證人員來說,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自有職業+證書掛靠”,一邊正常工作,一邊憑證書獲得額外收入。但這畢竟只是理想狀態,在當前合規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想要“穩定掛靠”已經越來越難實現。
?
長期來看,掛證現象雖然短期內無法根除,但趨勢已逐漸明朗:未來證書使用將更加依賴“唯一社保+實名出場+技術履歷”的多重核查機制,甚至可能出現“人崗合一、項目綁定”的新監管體系。證書的作用將逐步從“投標工具”向“能力標簽”過渡。
?
或許,幾年之后,無論是一級建造師、注冊消防、注冊結構,還是其他類證書,都將成為工程人職業發展的“標配”。真正能長期吃香的,不再是手里“有幾個證”,而是能不能在真實項目中體現技術價值,有沒有實際經驗、資源與項目成果。
?
作為一名一線從業者,我越來越意識到:未來的競爭,核心是“證書+技術+經驗”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單靠掛靠維生的時代正在過去,而真正有實力、有項目管理能力的工程人,依然會在市場中擁有足夠的議價權。
?
**“證書掛靠”不可能一夜終結,但終將走向透明與規范。**我們每一個工程人,都應該提前準備,在規則變化來臨之前,把握主動權,走在趨勢的前面,而不是困于舊有思維,陷入不可持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