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一則重磅通報,點名處罰了9名存在“掛證”行為的二級建造師,直接撤銷其注冊資格,并在三年內不得再次注冊。這個處理力度,不僅讓整個建筑行業為之一震,也標志著全國范圍掛證整治行動正在進入高壓階段,掛證“悶聲發大財”的時代,或許真的要畫上句號了。
此次湖南省住建廳的通報顯示,被查處的建造師全部存在執業注冊單位與實際工作單位不符的情況,符合“掛證”認定標準。處理措施非常明確,撤銷注冊資格之外,還設置了為期三年的禁入期,也就是說這三年內,個人將失去所有與建造師執業資格相關的職業機會。
更嚴厲的是,官方只留出了非常短的申訴期,從6月30日至7月4日,僅5天時間。這意味著如果當事人在規定時間內未能提交有效申訴材料,將無法再為自己爭取機會,直接被“拉黑”。
在業內人士看來,湖南這次的通報只是一個開端。近年來住建系統通過大數據對比、跨部門聯合稽查、實名制管理等手段,已經具備查處掛證問題的能力和系統支持。湖南作為第一批行動的省份,顯然在為全國范圍的整治樹立標桿。其他如廣東、江蘇、山東、重慶、四川等建筑人才密集、工程量龐大的省份,極有可能迅速跟進,展開類似行動。
因此,此次通報的9人,僅僅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整治風暴正在逼近。對于仍抱有僥幸心理、依然在從事“掛證”行為的人員來說,現在確實已經到了“要么止損、要么被抓”的關口。
消息公布后,網上立刻炸鍋。有不少人拍手稱快,認為整治掛證有利于行業規范,保障工程質量,也體現了對真正從業者的尊重。
有人表示:“工程質量問題頻發,掛證現象不治理,問題永遠得不到根本解決。”
也有人指出:“真正干活的被冷落,光拿證不干活的反而賺錢太多,這樣對努力工作的人不公平。”
但也有不少人喊冤。一部分掛證者坦言,現實太殘酷,證書掛出去是維持生計的一種手段。
“工資太低,不掛證真撐不下去。”
“項目不給機會,證書又白考,沒辦法才去掛的。”
這些聲音背后,其實也揭示了建筑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比如收入不穩定、崗位缺口與持證人不匹配、在崗待遇與證書價值嚴重倒掛等。
這一輪整治背后不僅針對個人,也釋放出對企業的警告信號。住建部門在核查掛證行為時,往往會同步調查企業是否存在違規使用證書、冒名注冊、資料造假等行為。
對于企業來說,現在最需要做的是主動排查內部證書情況,確認所有注冊人員均為公司實際員工,確保社保、勞動合同、工作內容三方統一。
對于個人來說,更要及時糾正風險行為。一旦社保繳納單位和注冊單位不一致,尤其是在多個省份、多個企業之間頻繁更換,很容易被系統識別為異常狀態。此時繼續掛靠,無異于“頂風作案”。
如果實在需要保持社保連續,也可以考慮注冊個體企業或小微公司,雖然有一定成本,但至少合法合規,避免被處罰。
曾經,很多人靠一個證書,每年就能拿到幾萬元掛靠費,甚至有的高級證書能帶來更高的額外收入。可這樣的好日子,正在被現實迅速瓦解。
掛證本質上是灰色操作,長期存在于監管盲區,但現在風向變了,數據透明化、實名制普及、跨系統打通正在讓一切隱形行為變得無處遁形。
與其繼續冒險,不如趁早調整方向。當前行業對真正“在崗能干事”的人才仍有很大需求。比如一線項目經理、安全負責人、BIM技術員等崗位,如果具備實操能力和專業知識,收入并不低,還能獲得持續發展機會。
同時,升級職業資質、考取更高級別證書(如一級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結構師等)也依然是一條通暢的路徑。只要真正掌握了技術和管理經驗,在行業內依然大有可為。
湖南的行動已經明確釋放出信號:國家對掛證現象的容忍度已降至冰點。此類行為將受到越來越嚴厲的懲處,違規者一旦被查,損失的不僅是經濟收入,還有執業資格、職業前景,甚至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對每一位建筑從業者來說,現在是最后的回頭時機。及時清零違規記錄,重回合規軌道,靠能力吃飯,才是走得更遠的關鍵。
風暴已至,早做準備,才不會被裹挾前行。
上一篇: 浙江開始全面復查二建免考資格
下一篇: 二建分數線公布,山西降分引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