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建筑行業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資質監管風暴。住建部在年初對“四庫一平臺”進行系統性升級,正式上線了“動態核查”功能。這一功能的啟用標志著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正從“被動備案”邁向“主動監管”,建筑市場的規范化、透明化管理進入全新階段。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連串高強度、高頻次的動態核查行動。不僅施工企業的資質情況遭遇了嚴格排查,近期監理企業也首次成為核查的“靶心”,顯示出住建部在資質監管方面的全面收緊趨勢。
2025年5月,住建部在“四庫一平臺”公示了第一批資質異常企業名單,共計10家施工企業。這些企業在動態核查中被發現存在嚴重問題,例如人員配置不符、證書掛靠、社保不一致或干脆人員為“0”等情況。
在近兩個月的整改期內,僅有5家企業完成了整改,另外5家企業仍無明顯改進,甚至至今在平臺上仍查不到一名注冊建造師,令人質疑其是否已經完全放棄整改。這也意味著,即便住建部給出了整改機會,有些企業仍選擇“聽之任之”,對后果不聞不問,或許已經預料到資質終將被注銷。
這些施工企業的問題,其實早已是行業“頑疾”:部分企業長期依賴掛靠人員維持資質,平時項目不多或經營困難,根本無力維持真實人員社保成本,一旦核查壓實,立刻暴露原形。
就在第一批企業整改仍在進行時,住建部在平臺上又公布了第二批資質異常企業名單,共涉及13家企業。與第一批不同的是,本次除了施工企業外,首次出現了5家監理企業被列入異常名單。這也意味著,監管對象已經正式從施工企業擴展至監理企業乃至整個工程服務鏈條。
根據公示信息,這批被標注為異常的企業最早在2025年2月18日就被發現問題,但截至三個月整改期限結束,仍未完成整改,才被列入公開名單。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5家監理企業表面上看資質不低:1家為綜合資質,4家為專業甲級,理論上應是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都較高的行業代表。然而經查詢“四庫一平臺”,這些企業竟然無一注冊監理工程師在冊,完全是典型的“空殼公司”。其中還有企業同時擁有施工資質,但人員配置同樣為“0”。如此現象不僅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也直接說明當前仍存在一批靠“掛靠證書”“掛資質”維持運作的企業。
其實,監理企業這次被“點名”并不意外。近年來隨著監理工程師考試制度改革,證書取得難度有所降低,市場上的注冊監理工程師存量迅速增加。但這并沒有完全解決企業“配不齊人”的問題,反而催生了一大批僅為應付資質要求而臨時找人“掛證”的空殼公司。
市場上不乏專業監理企業注冊資本幾千萬甚至過億,但核心技術人員寥寥無幾,真正能指導施工、參與項目的注冊工程師嚴重缺位。這些企業不僅沒有能力承接實際監理業務,更容易在工程質量管理中埋下風險。
從此次核查情況看,住建部正在向這些空殼型監理企業“亮劍”,既是規范市場秩序的需要,也是在強化工程安全與質量的根本保障。
除了施工與監理企業,住建部已多次明確:**動態核查機制將覆蓋全行業各類資質單位,包括勘察、設計等領域。**未來建筑行業的每一個資質等級、每一個持證人,都必須是“實人實崗、實名實干”。
尤其是勘察設計類企業,一直以來由于項目組織方式相對靈活,人員流動性大,也存在“證書掛靠、兼職、不交社保”等普遍問題。動態核查機制下,這些問題將逐一暴露,空殼設計公司將逐步被清理出市場。
盡管被標注為資質異常,住建部目前仍給予企業合理的整改時間和改正機會。第一批被公示的企業中,已有半數通過整改重新獲得“正常狀態”標識。監理企業所需注冊人員相對較少,整改門檻低于施工企業,如果企業有意愿,完全可以在短期內完成整改。
但問題在于,不少企業“躺平心態”嚴重,對整改既無意愿也無行動,只想通過拖延蒙混過關。這種心態在動態核查時代只會將企業推向“死亡邊緣”。
本輪住建部動態核查帶來的沖擊不僅是監管手段的升級,更可能引發一場行業結構性變化。未來行業中將只容得下真正有技術、有人員、有履約能力的企業,而依賴掛證維持資質、靠資質“吃飯”的企業終將出局。
與此同時,注冊類證書市場的“泡沫”也會逐步被擠出,證書掛靠行情將走向終結,證書的價值將逐漸向“真實能力+實際服務”靠攏。監理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師、注冊電氣工程師等證書的流通屬性將被弱化,崗位化、實操化趨勢將愈加明顯。
住建部資質動態核查工作已經常態化,未來每一個企業都將被“實時抽查、動態監管”,沒有僥幸空間。當前建筑行業本就競爭激烈、利潤下滑,企業若還靠“空殼運作”生存,只會被時代淘汰。只有真正重視人才配置、踏實開展項目、合規經營,才有可能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中站穩腳跟。
下一批被公示的,會不會是某家設計院或勘察單位?建筑行業的自凈機制已經開啟,接下來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上一篇: 重慶建筑臨時資質證書延期新規來了
下一篇: 一建二建證書掛靠還是自己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