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建工行業的“掛證熱”降溫了不少,但證書市場依然不缺人。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每年考試一結束,網上各種“證書掛靠交流”“證書求合作”的帖子就開始扎堆。可讓很多持證人意外的是:拿到證書并不代表就能立馬找到單位掛靠。相反,企業挑人的眼光越來越“毒”,門檻也越來越高。
現在的掛證市場,可以說是“人多證多崗少”。特別是在一些資質不擴張、項目不新批的年份,企業對證書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是持證人一批接一批地產出,市場自然就飽和了。
過去很多企業只要有人、有證就行,現在不一樣了,企業更注重合規、匹配度。尤其是社保聯網以后,什么“掛而不上”“人證分離”基本都行不通。企業一查你社保、勞動合同不在自己公司名下,直接不考慮。
有些考生辛辛苦苦考下二建市政、監理、造價證書,想著可以掛靠換點收入,結果一問,發現根本沒人要。尤其是冷門專業或者需求少的證書,行情并不好。
熱門專業也未必穩,像建筑專業的二建證,現在都快成“標配”了,競爭激烈,掛證價格也壓得很低。掛靠方經常說:“我們這里有好幾十個證等著掛,你這證沒社保配合的話,基本沒法用。”
在企業看來,現在“光有證”已經不夠了,他們更想要“能配合社保、合同”的那種真實在崗人員。有經驗、有單位工作背景、能配合簽勞動合同并繳社保的持證人,才是優先選擇對象。
另外,有些大一點的單位,甚至還要考察持證人的工作履歷,比如之前在哪些企業任職、有沒有做過項目、有沒有被查處過掛證記錄等等。可以說,企業的審核維度已經越來越像“招員工”,而不是“買證”。
企業不挑還真不行,現在“掛證被查”帶來的處罰越來越重。不僅是證書作廢、三年禁考那么簡單,還有企業資質降級、項目停工、罰款等連帶風險。
尤其是在“雙隨機、一公開”抽查和實名制管理的監管體系下,企業用一個“問題證”可能要承擔很大責任。所以他們寧愿慢慢挑,也不敢輕易接收來路不明的證書。
從現在的政策和市場反饋看,“掛證換錢”的思路已經走不通了。持證人想要讓證書真正“變現”,就必須考慮實操能力、工作經驗和企業需求的匹配程度。
有能力、有項目經驗的人,證書價值才會體現出來。而那些“靠考證換收入”“一證多掛”的模式,已經越來越行不通,甚至可能給自己惹麻煩。
掛證人員越來越多,證書泛濫的同時,企業變得謹慎而苛刻。不再是“你有證我就用”,而是“你是誰、你能干啥、你是否靠譜”。這場看似簡單的供需關系,實則是行業正在逐步走向規范和理性。
如果你只是考個證想著掛靠掙錢,那可能越來越難混得下去。但如果你有實力、愿意配合企業真用證,那你依然有價值。
上一篇: 二建考試政策收緊,裸考還靠譜嗎?
下一篇: 職稱證書掛靠會影響單位社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