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最新一批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專家審查意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建筑業企業資質部分——共有45家企業參與公示,結果通過的僅6家,通過率還不到14%。這個數字屬實有些扎眼,不少業內人直呼:“太難了!”
就在這次公示前一周,住建部還通報了兩家建筑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被撤銷資質的消息,原因都是“業績不屬實”。要知道,這些企業都是通過“承諾制”取得一級資質的。所謂“承諾制”,就是企業在申報時對相關條件做出承諾,可以先行取證。但別以為拿到證書就高枕無憂了,住建部后續還有嚴格的核查流程,一旦發現業績不達標,立刻撤銷,并且3年內不得再次申請。
這也揭示了一個現實:現在的資質申報門檻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因為后續核查更為嚴格,讓不少企業“過關”難上加難。
我們再說回此次通過率僅14%的專家審查。雖然具體的專家意見內容沒有公開,只有企業自己能看到,但根據經驗推測,問題大概率都集中在“業績”這一項。因為如果是人員、資產等方面不達標,早在初審階段就會被刷下來。既然能進入專家評審環節,就說明這些“硬指標”基本過關,剩下的“軟肋”也就只有業績了。
如今的資質申報,對業績的審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格。幾乎所有要求的業績都得在“四庫一平臺”上可查,平臺查得到只是基本要求,真正的挑戰在于——這些業績還必須完全符合資質標準的各項技術和指標。換句話說,光有“項目經歷”還不夠,“質量硬、數據全、指標準”才是專家看重的關鍵。
和過去比起來,資質申報的難度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以前雖然流程復雜、資料多,但大多是紙質材料,核查難度相對較低,很多信息查證不便;而現在,申報全流程數字化,人員信息、社保、業績數據全部聯網可查、實時比對,一切信息透明公開,任何造假行為幾乎無處遁形。
面對這樣高標準、嚴要求的申報環境,建筑企業想要順利拿下資質,靠“運氣”或者“包裝”已不再可行,唯有真實、扎實的項目業績,才是通往資質之門的“硬通貨”。
可以說,資質申報已正式邁入“實力說話”的時代。每一家企業都要做好充分準備,從人員到項目,從資料到數據,步步為營、環環相扣,才能在這場資質評審“大考”中脫穎而出。
上一篇: 云南235人職稱申報造假被撤銷
下一篇: 建筑企業為何選擇資質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