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時間和幾個考過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的朋友聚會聊天,聊著聊著突然發現,大家在考證的過程中其實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嫉妒心”在關鍵時刻給了我們動力。
當然,這個“嫉妒心”要加引號。說它是好勝心其實也不為過。只是人和人之間的競爭,有時候很難把好勝和嫉妒分得那么清楚。只要這份心不會驅使你去做傷害他人的事,它就可以是一種推動力,甚至是你走向成功的起點。
?
嫉妒不是壞事,用對地方就是動力
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文化里一直強調低調、內斂,不喜歡鋒芒畢露,不提倡“爭強好勝”。但很多時候,適度的好勝心恰恰是成功人士所必備的品質。
看看頂級運動員,比如籃球的科比、足球的C羅,他們無一不是骨子里帶著那股“我必須贏”的狠勁。這種精神放在考證這件事上,同樣適用。?
你以為考一建靠的是天賦?不是的,靠的是那種看到別人成功之后,**你心里忍不住問自己一句:“他能做到,為什么我不能?”**這種較勁的心理,有時候比再多的輔導班、資料包都管用。
?
真正刺激你的人,不是遙不可及的大佬
我們不會嫉妒馬云、雷軍,他們的高度早已遠超普通人的認知范圍。我們更容易嫉妒的,其實是那些和我們水平相當、甚至曾經還不如我們的人。他們突然某一天“逆襲”了,考出了我們覺得很難的證書,升職了,加薪了,這才讓我們內心產生波瀾。
說實話,我之所以最終能把一建考下來,也是拜這種“嫉妒心”所賜。
剛開始考的時候,身邊幾乎沒人考出來。只有兩個山東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順利通過了,我當時壓根沒有產生嫉妒心理,因為那種人原本就比我起點高,他們考過是理所當然的。那時我甚至有種思維定勢:一建考試,普通人很難考過,考不過也正常。
直到后來,兩個身邊的例子把我心里的那股不甘之火徹底點燃了。
一個是五十多歲的老同事,學歷是后期函授拿的,居然一年之內拿下了一建機電;另一個是中專學歷的哥們,也靠著函授學歷,兩年內順利過關。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不是佩服,而是一種徹底的“被刺激”感:為什么他們能做到,而我不能?從那一刻起,我的嫉妒心變成了動力。
?
嫉妒帶來的,不是抱怨,而是不服輸
人一旦被激起這股勁頭,狀態真的會不一樣。我開始認真規劃復習節奏,每天下班就泡在書本和題庫里,周末別人聚會我在刷案例題。沒有什么別的雜念,心里就一個目標——把一建考出來。
雖然過程并不輕松,期間也遭遇過焦慮、崩潰、甚至想放棄的時刻,但我始終記得那兩個同事給我的刺激感。不是因為討厭他們,而是因為他們讓我看清了自己的可能性。?
最后,在第二年,我終于通過了一建考試。出成績的那一刻,我有一種特別明確的感受:人真的應該擁有一顆“慕強”的嫉妒心。如果你用得對,它不會摧毀你,反而能激發你內在的學習斗志,逼你突破舒適區。
?
備考動力不足?那就先“嫉妒”一下別人吧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在備考一建,卻總是找不到動力,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有沒有身邊的人已經考過了?有沒有一些本不如你的人已經走在了前面?
把這種嫉妒情緒轉化成不服輸的力量,不抱怨,不焦慮,只是默默告訴自己:他能,我也一定能。
真正的嫉妒不是盯著別人成功的結果,而是用別人的進步提醒自己:你還可以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