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建筑行業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四庫一平臺”作為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的核心平臺,其作用正在日益增強。2025年,四庫一平臺新上線的“動態核查”模塊,標志著建筑行業已步入更加智能化、系統化、嚴格化的常態監管新階段。針對資質標準不符的企業,該模塊將開展“資質異常標注”,一旦企業被地方住建部門標記為異常,就必須在三個月內完成整改,逾期將被集中公示,甚至面臨資質撤銷的風險。
這一系列動作,反映出建筑行業正在經歷一次深度洗牌。
一、資質異常不再隱藏,地方建委主動標記上報
與以往系統自動篩查不同,此次“資質異常”標注主要由各地建設主管部門主動排查并標記。標記后,異常信息將逐級上報,最終在“四庫一平臺”對外公示。這意味著,企業的每一項資質狀況都將處于透明、公開的監管之下,任何短板都難以掩蓋。
近期,浙江省就因逾期未整改,撤銷了兩家位于杭州的裝飾裝修二級資質企業。值得注意的是,裝修二級資質對人員要求并不高,整改難度小,企業如果真想保住,一般不會輕易被撤銷。這也說明,有些企業可能主動放棄了這張牌照,在如今高壓監管和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下,“主動退出”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根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全國已有超過一萬家建筑企業注銷了資質。可以預見,2025年仍將延續這種趨勢:保不住資質的企業將不斷被清出市場,行業逐漸向“強者恒強”的局面集中。
二、監管延伸至執業人員,頻繁變更將被鎖定
除了對企業資質進行動態核查外,人員管理也同步加碼。福建省已經率先對“頻繁跳槽”的注冊建造師展開監控。凡是一年內變更注冊單位超過兩次的二級建造師,將被系統標記;若在365天內嘗試變更至第3家單位,注冊系統將直接鎖定,不再受理,必須在當前單位滿一年后才能再次流轉。
這類監管新規,體現了一個核心原則:人證合一、行為真實。那些試圖靠“掛證”、頻繁跳槽規避風險的做法,將越來越難以實施。一旦被鎖定,這些人員將在職業流動和執業權利方面受到重大限制。
三、組合拳背后的三大監管趨勢
“四庫一平臺”的動態核查機制與執業人員監管體系形成了一個高效的“組合拳”,預示著未來行業監管將呈現出三大明顯趨勢:
1.立體化監管網絡:智能系統與人工核查并行
依托平臺大數據,構建以動態分析為核心的智能預警系統,同時結合地方建委的實地核查,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系統與人工結合的立體監管結構。
2.資質與人員聯動治理:一體化約束機制
企業資質與注冊人員的資格狀況緊密掛鉤,人員不合規將直接影響企業資質,企業資質被標記也將限制人員執業流動,形成雙向制約。
3.市場退出閉環:預警—整改—公示—注銷
通過異常標注提前預警,給予整改期,但整改不到位將進入集中公示甚至注銷環節,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市場清退流程。
四、企業與人員,如何應對這場系統性轉變?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過去那種“掛證湊資質、靠項目沖業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在常態化、制度化、精準化的監管背景下,企業唯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才能在行業深度調整中生存下來:
1.夯實技術力量:儲備穩定、合規的注冊人員,避免頻繁更換導致資質不穩定。
2.規范內部管理:完善項目管理流程,加強人力資源和數據上報的規范性。
3.建立持續合規體系:主動應對核查,設專人跟進政策變化,形成自查自糾機制。
而對于注冊人員而言,更需要重視執業行為的“軌跡合規性”與“專業價值體現”:
1.打造真實職業履歷:避免頻繁跳槽或“掛證式”就業,保持執業路徑連續性。
2.提升專業差異化能力:專精某一方向,如綠建、BIM、全過程咨詢等領域,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3.提前布局未來職業路徑:結合行業趨勢與監管政策,規劃3-5年的職業發展方向。
四庫一平臺的動態核查和執業人員監管改革,是建筑行業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一步。對一些企業而言,它是一次“淘汰令”;但對真正有實力、有合規意識的企業與從業者來說,它同樣是一道“護城河”。
未來,只有那些真正具備技術實力、管理規范、人員合規的企業和人才,才能穿越行業調整期,在建筑行業新時代中穩健前行。監管在升級,行業在洗牌,留下的,終將是強者。
上一篇: 環評工程師證書,到底值不值得考?
下一篇: 辦理建筑資質常見誤區,你踩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