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證”,這個在建筑行業流傳已久的敏感詞,近年來正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住建部的頻繁檢查、各省通報名單、社保系統的精準比對,都讓這個行業潛規則逐漸暴露在陽光下。但即便如此,我們仍很難知道一個準確的答案:掛證率到底有多高?
一、官方數據透露出的冰山一角
雖然住建部從未公開全國掛證率,但一些地方的抽查結果已經足夠令人震驚。以四川省住建廳發布的《注冊建造師執業資格“雙隨機”檢查結果的通知》為例:
1.被抽查的2900家企業,共涉及3050人;
2.其中掛證人員高達1037人;
3.掛證率達34%。
而這還只是明面上的數據,被查出的問題大多是社保不唯一或社保繳納單位與注冊單位不一致。至于那些“社保一致、單位對口”的隱藏掛證行為,并未完全覆蓋進來。
換句話說,實際掛證率可能遠遠高于34%,甚至超過50%。
二、住建部推送名單,掛證超十萬
2024年3月5日,湖北省住建廳收到住建部推送的“掛證名單”,人數超10萬。要知道,湖北并不是建筑行業最發達的省份。如果推算江蘇、廣東、浙江、四川、山東這些建筑與考證大省,其隱藏掛證數量只會更多。
有消息稱,部分省份曾短暫公布過掛證名單,但因數量過多、影響過大,最后干脆撤下了名單,在官網也無法查詢。這種“放而又收”的操作,反而更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三、掛證成因:資質剛需與行業下行的雙重夾擊
其實,掛證并不新鮮,早在多年以前就已存在。背后的根源也不復雜:
1.建筑企業資質剛需:投標、晉升資質、備案等,建造師證書是剛性指標;
2.行業持續下行:大量中小企業營收緊張、裁員降本,無法長期聘用全職持證人;
3.市場供需失衡,催生出一批“兼職證書持有者”來滿足企業需求。
一些企業更是赤裸裸地只要“證”,不要“人”。你會看到,一個企業四庫一平臺上登記了七八個一級建造師,實際只有一個人上班,其余全是“掛證”。
甚至有公司通過資質掛靠方式“空殼運作”,項目接了,但公司連基本的技術團隊都沒有,全靠外包和分包完成。
四、掛證“產業鏈”:從兼職寶媽到獸醫護士
隨著注冊類證書越來越多被外行“搶注”,也加劇了行業內部的生存焦慮。很多本職從業者考證多年,卻發現掛證市場早已被“非建筑專業”的人群占據:
1.全職媽媽、自由職業者、個體戶;
2.甚至還有原本從事獸醫、護士等行業的人員,為掛證專門考證。
這些人沒有從業經驗、不了解行業風險,卻憑借證書“占坑”,壓縮了真正從業人員的空間,也拉低了證書的專業含金量。
五、風險升級:項目經理答辯、四庫綁定、實名考核
為了應對愈發猖獗的掛證亂象,多個省份陸續出臺更嚴措施:
1.項目經理必須本人到場答辯,驗證真實履職;
2.四庫一平臺綁定社保、證書、業績,信息交叉核驗;
3.實名上崗制不斷推廣,從項目經理向其他崗位逐步延伸。
掛證的風險也在逐年提升,不再是“閑置證書年賺幾萬”的美差,反而容易成為行政處罰、行業黑名單、職業發展受限的高風險行為。
六、行業“出清”是陣痛,也是重塑
我們常說,“水至清則無魚”,但在涉及公共安全的建筑行業,這句話未必適用。一個從未上過工地的項目經理,你敢放心住他管的房子嗎?
對于行業監管者而言,嚴查掛證,確實會動到中小企業的根本。但從長期來看,管得嚴、查得實,才能促進行業出清,凈化市場生態,讓真正有能力、有經驗的從業者脫穎而出。
證書不是交易的籌碼,而是責任的象征。希望未來的建筑行業,不再依賴“掛名撐場”,而是讓“證書落地、人崗合一”成為常態。
上一篇: 一建水利掛證85萬,帶業績才值錢
下一篇: 這些證書,為什么越難考越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