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數年前,建筑行業的執業資格證書市場風光無限。一建證書炙手可熱,二建也隨之水漲船高。彼時,我去廣州尋找“喝茶”機會,僅用一周便聯系到一家需要用證的企業,輕松談妥一年1.6萬元的價格,工作內容不過是項目上打卡簽字,迎接檢查,毫無實質管理責任。甚至1.8萬元的報價都不是難事,只是我更傾向安逸的生活,最終選擇了較低的報價。
那時,不僅一建輕松找到工作,二建也同樣吃香,持證者供不應求。我家一位遠房親戚,手持二級房建證書,在廣州的“喝茶”待遇同樣優渥——包吃包住,每月收入1.2萬元。彼時,證書市場一片繁榮,持證者手握“金飯碗”,享受行業紅利。
2019年可謂建筑行業的巔峰之年,一建房建的掛靠費用達到4-5萬,一級市政更是高達7-8萬,仍然“一證難求”。企業爭搶證書,各類補貼應有盡有,行業從業者享受著建筑業繁榮帶來的盛宴,連廣東的二建都能與一建分庭抗禮。
行業變遷:紅利消失,內卷加劇
然而,風光不再,如今的建筑行業早已進入寒冬期。一建證書的市場價大幅縮水,許多甚至跌破1.2萬元,企業對證書的要求也日益嚴格,額外條件層出不窮。根本原因無非是行業進入下行周期,項目減少,從業者增多,供需關系發生逆轉,導致價格持續走低。
建筑行業的現狀,就是一個典型的“內卷”寫照。以往證書持有者可輕松找到高薪崗位,如今“僧多粥少”,競爭異常激烈。曾經的黃金時代,早已成為過去。
時代變遷: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21年,我在中山的一個“喝茶”項目中,認識了一位88年的監理工程師。他曾在房地產項目上打拼多年,某次遇到資金緊張的開發商,愿意以3000元/㎡的超低價出售給他一套房。當時,他并未意識到這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錯失購房機會。幾年后,該樓盤的價格早已突破萬元,他只能選擇在東莞買房,面對倍增的房價感嘆不已。這一經歷,正應了那句老話:“時來鐵似金,運去金成鐵。”
人生的關鍵選擇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在建筑行業的黃金時代,不少老工程人靠著經驗、資格證書,積累了可觀財富。然而,90后這一代,趕上了高房價,卻未能分到行業紅利的一杯羹。80后尚且享受到電商、房地產和土木行業的紅利,而90后卻面對殘酷的現實,深陷“高房價、高內卷、低紅利”的困境。
行業困局:企業艱難求生,轉行成趨勢
掛證市場的衰落,是建筑行業整體下滑的縮影。過去,項目多,證書少,企業搶著要人,掛證費高、項目補貼足,施工老板賺錢后,支付這些費用毫不吝嗇。然而如今,企業間競標激烈,一個1000多萬的小項目,都可能有幾百家投標,競爭激烈到極致。就算幸運中標,資金也難以落實,項目墊資成為常態,甚至到竣工驗收仍收不回款項。施工企業不僅賺不到錢,反而背上沉重債務,工程老板們苦不堪言。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不少建筑從業者開始尋求出路。越來越多的工程人放下安全帽,轉行進入其他行業:有人做起了保安、保潔、保姆,有人投身外賣、快遞、滴滴行業,還有人干起了自媒體、直播帶貨。甚至有一位同行,在夜市擺起了燒烤攤,并打出了“一級建造師燒烤”的招牌,生意倒也不錯。
事實上,工程人的吃苦耐勞和執行力,在任何行業都是優勢。比起建筑工地的辛苦工作,做其他行業簡直是“降維打擊”。無論如何,行業衰落并不意味著人生無路可走,適時調整方向,才是明智之舉。
未來展望:建筑行業何去何從?
建筑行業的寒冬,可能還要持續多年。未來,大量中小企業甚至部分大型企業可能面臨倒閉破產。合肥建工這樣的特級資質企業都已啟動破產流程,更不用說那些小型施工單位。行業的洗牌勢在必行,留下來的企業必然是那些能熬過寒冬、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對于個人而言,堅守行業,還是選擇轉行,各有利弊。如果留在建筑行業,就必須接受更加激烈的競爭,并不斷提升專業能力,以適應新的市場需求。而如果選擇轉行,則需要找到自身的優勢,勇敢邁出第一步。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為任何人停留。對于工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認清現實,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者生存。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唯有順勢而為,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