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里,經常看到一些類似的招聘信息:
“急尋一級注冊建筑師,唯一社保!”
“高價尋給水排水高級工程師,唯一社保!”
“尋找一級建造師,唯一社保掛!”
“中級園林工程師,唯一社保,速來!”
乍一看,好像這些單位只是在“合規”地找人持證上崗,強調“唯一社保”似乎也是為了合法使用證書。那么問題來了:所謂“唯一社保”真的等于安全用證嗎?只要交了社保、簽了合同,就不會被認定為掛靠了嗎?
我們來還原一下真實的現狀。
一、“唯一社保”是目前最基本的合規標準
有設計院或施工企業的朋友解釋說,現在各類建筑資質審核,確實主要看兩點:
是否簽訂了勞動合同,是否有“唯一社保”(即僅在該用證單位繳納社保,其他單位無重復)。
比如,有公司要申報資質,聘用了某位持證人員,簽了勞動合同,并且由單位唯一繳納社保。那么在形式上,這種情況在目前政策下,的確被視為合規。
福建就有一個真實案例:
某中介未收到中介費,便投訴用證企業“掛證”。福建省住建廳的回復是,“該持證人與企業簽有勞動合同,且單位已購買社保”,所以認定沒有違規。
因此,很多行業人士會說:“只要唯一社保、簽了合同,基本上就可以了。”
表面上看沒毛病,但真的是這樣嗎?
二、資質審核人員的“潛規則”:不查不是合規,查了就有問題
昨天跟一位參與地方工程資質審核的業內人士聊了聊,他給出了一個更加現實的回答:
“現在對掛靠的認定沒你想得那么嚴,查的少,但一旦查了,是查得很細的。‘唯一社保+勞動合同’只能說明你過了第一道形式審查,真正是否掛證,得看實際情況。”
他舉了幾個典型例子:
1. 不發工資,只交社保
很多掛證的單位,只負責交社保,但從不發工資、也沒有工作記錄。對外只做“人證合一”的假象。
但是現在國家系統聯網了,大數據隨時能查出:
1).工資是零,
2).沒有日常辦公痕跡,
3).手機定位不在單位所在地,
4).銀行流水長期來自其他公司……
這些信息一旦被抽查出來,你掛沒掛,系統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2. 人證分離,軌跡可查
比如,一個人實際在A單位工作,證書卻掛在B單位。哪怕他跟B簽了合同、B交了社保,但人長期不在B地出現,A單位有規律地打款給他,這就是明顯的人證分離。
大數據系統可以識別:
1).誰給你發了工資;
2).你經常在哪辦公(根據通話、支付、定位等);
3).哪些費用(出差、交通、報銷)是由哪個單位出的。
一旦系統抽查,“一鍵穿透”全部露底。
3. 社保頻繁變更,配合資質審批
還有人三四個月換一個單位,社保繳費記錄極不穩定。你查一下時間點,就會發現:
不是公司剛剛申請資質增項,就是剛剛通過核查。
再一看,那些單位的性質,都是設計院、施工企業。這不就是典型的“以證換錢”掛靠行為嗎?
這種情況往往是中介在幕后操作,把證書“流動調度”,中介拿差價,證書本人拿費用。對不起,這種情況不查就算你運氣好,一查就暴露無遺。
三、“用家人銀行卡代收工資”也難逃監管
有人問:“那我不用自己的銀行卡收錢,讓家人或者朋友代收,不就查不到了嗎?”律師朋友表示:這種操作也早被防范了!
? 第一,大部分正規單位不會配合
沒有哪個公司愿意幫員工“腳踩兩只船”,尤其是國企、央企、設計院這種重視合規的單位,不可能讓你“替別人拿工資”。
? 第二,家庭關系一查就清楚
你的朋友或家人代收款項,如果金額較大、持續不斷,大數據系統會自動標記。
而且你家人是誰,國家早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公安部、民政部、稅務局、銀行系統數據共享——分分鐘追蹤。
不要低估國家監管系統的力量,尤其是在實名制+大數據+信用監管時代。
四、小結:即使唯一社保,也不是掛證的“免死金牌”
過去,我們以為只要“簽了合同”“交了社保”就萬無一失。現在來看,這只是最基本的“形式合規”。
但真正的“實質合規”,要看:
1.你是否真的在崗工作;
2.是否實際參與項目;
3.是否存在人證分離的行為;
4.是否收取不該拿的錢。
所以說,“唯一社保”不等于“安全掛證”,更不是擋箭牌。
五、建議:拒絕僥幸,拒絕掛證
隨著國家對資質和證書管理的日益嚴格,尤其是在住建部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強化“注冊執業人員責任制”的背景下,掛證的風險越來越大。
一旦被查實掛證,后果包括:
1.個人證書作廢、禁考;
2.單位資質被扣分、撤銷;
3.中介公司被封殺;
4.情節嚴重的,甚至涉嫌刑事責任。
所以,與其“掛證”博風險,不如老老實實做事、光明磊落做人。
未來,是屬于真正有技術、能出成果的人。靠證書“變現”的日子,已經走到盡頭了。
上一篇: 為什么幾百萬人年年搶著考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