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建造師培訓市場,一匹“黑馬”橫空出世——小易老師,憑借知識+視覺沖擊的雙重打法,成功吸引了大批考生的關注。與其他講師卷課件、拼干貨不同,小易老師另辟蹊徑,直接把一建法規(guī)講成了“夏日限定版”。低胸短裙、清涼裝扮、自帶降溫特效,讓枯燥的法規(guī)課一秒變身海邊度假氛圍。
網友辣評:“這課件我能刷三遍,知識沒記住,心跳倒是加速了,瞬間感覺君君老師不香了!”
當這樣的新式教學引發(fā)討論時,爭議也隨之而來——這究竟是創(chuàng)新教育,還是赤裸裸的商業(yè)化炒作?是高效吸引考生,還是教育邊界的模糊化?
這場看似荒誕的教學變革,實則精準拿捏了考生的用戶畫像。
數據統(tǒng)計顯示:
1)25-45歲男性在一建考生中占比高達82%;
2)他們平均每天在高溫作業(yè)環(huán)境下超過8小時;
3)傳統(tǒng)網課的完課率不足15%,學習動力嚴重不足。
某教育機構調研報告指出:
傳統(tǒng)網課的完課率低,主要源于考生難以保持注意力,而枯燥的講授方式更讓許多人選擇“聽了個開頭就放棄”。
但換個角度來看,適度的感官刺激,反而能形成記憶錨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新奇、有沖擊力的畫面”更容易形成記憶,而這正是小易老師突破傳統(tǒng)課堂的“清涼密碼”。
然而,當課件變成時裝秀場,當學員的關注點從“知識內容”轉向“今天老師穿什么”,爭議也隨之而來。
某培訓機構校長直言:
“當教育變成流量生意,講師到底是在傳授知識,還是在迎合市場?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能提升通過率,還是在販賣幻想?”
爭議的核心在于:
1)如果能提高學習興趣,‘清涼’教學模式是否值得肯定?
2)如果考生只關注外在刺激,是否會導致知識獲取率下降?
3)這樣的模式是否會影響行業(yè)的專業(yè)性和學術氛圍?
這一點,與直播電商的發(fā)展路徑相似。從最初的“賣貨”到“帶貨”,再到如今的“娛樂+消費”,直播間的核心從商品本身,逐漸轉變?yōu)?strong>如何讓觀眾留下來。教育直播是否也會沿著這條路徑發(fā)展?
就在網友期待小易老師下一場“清涼課堂”時,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在第18場直播中,小易老師突然換上了工裝褲,專注講解施工安全知識,而觀看人數卻再創(chuàng)新高。
這是否意味著,考生的真正需求,依然是知識本身?
換句話說,真正的教育創(chuàng)新,從來不在于形式的突破,而在于學習需求的精準把握。與其讓知識“披上清涼外衣”,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方式,讓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易接受、能堅持。
未來,考證培訓或許會有N種打開方式,但最核心的依然是:
1)如何讓知識更容易吸收?
2)如何提升完課率?
3)如何讓枯燥的內容變得更有趣?
截至目前,小易老師的某音賬號已搜索不到,但這場“魔幻現實主義的職業(yè)變形記”仍在繼續(xù)。
當教育培訓行業(yè)步入“流量+教學”的新模式,值得深思的是:
當潮水退去,真正留下來的,會是考生的真才實學,還是滿地的**“黑絲+禮物特效”**?
如果教育的終點只是短期吸引眼球,而不能真正提高考生通過率,那無論形式多么新穎,都只是一場流量狂歡。但如果能借此找到讓學習更高效的方式,讓更多考生愿意主動學習,那么或許這場革新,真的能帶來一點不一樣的東西。
教育,終究是為了“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欲”。
下一篇: 掛靠建造師的兩大風險:防坑指南與維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