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造師證書的黃金時代
在建筑行業的高峰時期,建造師證書一度炙手可熱,市場需求和高薪酬吸引了無數從業者投身考證熱潮。尤其是2018至2019年,被稱為“一二建高峰年”,證書價格如同搶房熱潮般節節攀升。
當時,一級市政建造師證書的掛靠費用高達8-9萬元/年,港航、礦業、鐵路等小眾專業甚至突破10萬元/年。連最普通的一級房建掛靠資質也能達到3.5萬元/年。對于擁有多本證書的建造師來說,掛證收入已足以承擔一臺豪車的全款費用,更不用提廣東地區二建市政證書年掛靠費竟能超過5萬元。
那段時間被戲稱為“一建養房、二建養車”的黃金時代,建造師證書成為建筑從業者獲取財富的重要工具。
?
二、行業下行,證書價值縮水
隨著房地產市場趨于飽和,建筑行業開始進入下行周期。市場需求銳減,證書價格隨之大幅下降。許多企業為了生存,采取裁員降薪、降低成本的策略,大量項目資金鏈斷裂,工人討薪事件頻發,甚至出現了企業號召員工貸款“救急”的荒唐現象。
不少企業利用“人才沉淀池”政策,僅支付最低工資,逼迫員工主動離職。然而,許多建筑從業者即便被拖欠數月工資,也選擇繼續堅守崗位。一方面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對企業可能結清欠款的期待。
這種窘境的背后,是行業的內卷與生存壓力。一建雖然仍是建筑行業的門檻,但其附加值和收入保障已不如往昔。
?
三、考證內卷加劇,外行人加入爭奪
近年來,一級建造師的報考人數逐年攀升,2024年的報考人數甚至突破200萬。考證大軍不僅包括傳統的工程從業者,還吸引了大量外行人士,例如自由職業者、網約車司機、美容師等。
許多自媒體鼓吹“一建養房、二建養車”的快速致富神話,進一步刺激了考證熱潮。然而,這也導致了存量市場蛋糕的進一步分割,加劇了證書的同質化和行業的惡性競爭。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加強了資格審查,試圖遏制不具備行業從業條件的人員考證。
從長遠來看,這種內卷趨勢將迫使建筑從業者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例如考取更多增項、積累職稱和項目業績等,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
四、證書資產化與掛靠風險
建造師證書逐漸被視為一種長期收益的資產。許多從業者通過短期掛靠、掛資質的方式獲取額外收入。然而,這種操作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例如掛靠單位拖延注銷、證書被扣押等問題。一些從業者選擇將證書掛靠至資質齊全的央企或國企,以追求更高的穩定性。與此同時,他們還需要積極維護證書的完整性,例如考取安全B證、申評職稱等,以延長證書的掛靠年限。但也有不良企業將建造師視為“提款機”,在賺取高額中介費后,出了問題卻毫無責任感。這種現象讓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意識到,與其盲目追求掛靠收益,不如更注重證書掛靠的安全性。
?
五、未來展望:保持競爭力,積極應對
盡管建筑行業目前面臨諸多挑戰,但建造師證書作為職業發展的重要工具,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行業內卷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個人競爭力顯得尤為重要:
提升專業能力:考取更多增項,豐富職稱和業績經驗。
選擇穩定掛靠:優先選擇資質齊全的央企或國企,降低掛靠風險。
關注行業政策:了解資格審查和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職業規劃。
積極維護權益:面對不良掛靠行為,及時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身利益。
行業的寒冬雖然讓人焦慮,但挑戰與機遇并存。對于建筑從業者來說,堅守初心、提升技能,是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最佳策略。
?
六、結語:苦難與希望并存
建筑行業的高峰時期已成過去,但這并不意味著未來毫無希望。在這個轉型的時代,建筑從業者需要用智慧和努力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
正如有人所說,“經濟不好人心不古,但希望永遠在心中。”在內卷的浪潮中,堅守道德底線、追求專業精進,是每一位建造師的責任與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