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聽說“注冊證書”這個詞,是在2007年的大學課堂上。那時,專業課老師在講述自己的經歷時提到,他年紀輕輕就順利通過了注冊給排水工程師考試。老師回憶起當年參加考試的場景,滿載老師的兩輛大客車駛向考場,每位老師都帶著滿滿一箱的資料和行李,但最終通過考試的寥寥無幾,僅有兩人成功脫穎而出。
取得證書后,他的收入迎來了質的飛躍。3年掛靠48萬的報酬,足夠讓他全款購置一套房產。每次提到這段經歷,老師臉上都會洋溢著自豪與驕傲。這種光輝的時刻深深震撼了我們這些學生,那時的我們或許對金錢的概念還不夠清晰,但“3年48萬”的誘惑卻足夠讓人記憶深刻。
到了2013年,我的一位研究生師兄也成功通過了注冊考試。當時的掛靠行情已經飆升到3年65萬。師兄拿到證書后迅速找到掛靠單位,開啟了人生新篇章。我還曾半開玩笑地問他,“這筆錢能換成現金嗎?讓我見識見識!”師兄靠著這筆錢,在A城付了首付,還籌備了婚禮。那時的他,眼中似乎充滿光芒,整個人散發著自信與“豪氣”。
然而,這種光輝時刻并沒有持續太久。2014年,注冊證書的掛靠費用達到了3年80萬的高點,但隨后市場環境急轉直下。房地產行業的小寒流帶來了整體建筑行業的低迷,證書的行情也開始遇冷。
設計院在這段時間的招聘條件不斷提高,對學歷的要求提升至研究生級別,并且宣傳年薪三四十萬的誘人待遇。與此同時,注冊證書的附加價值逐漸減少,許多設計院員工憑借證書獲得的月補貼只剩下兩三千元。盡管如此,這筆收入對于當時的設計師來說仍然可觀,畢竟要通過熬夜畫圖賺到同等的錢可沒那么容易。
到后來,隨著注冊證書的持有者越來越多,行業需求卻不斷減少,證書的價值也開始“縮水”。設計院不再以高薪吸引持證者,甚至一度面臨“證書泛濫成災”的窘境。項目數量減少,員工年薪腰斬再腰斬,注冊證書的輝煌徹底淪為歷史。
如今已是2024年,證書的輝煌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許多年輕設計師對考取注冊證書缺乏興趣,畢竟當年的“硬通貨”已經無法再換得車房。而對于像我這樣堅持考證的人來說,這份執著更多的是為了自我證明,而不是寄希望于市場能恢復當年的輝煌。
即使如此,仍然有人在建筑行業中找到自己的出路。盡管市場環境艱難,依然有人能夠憑借自己的努力與智慧闖出一片天地。但不可否認的是,大多數普通設計師的生活寫照就是行業現狀的縮影——輝煌已逝,我們只能繼續砥礪前行,努力在挑戰與機遇中尋求突破。
注冊證書的薪酬變化,是整個建筑行業興衰的一個縮影。從曾經的“換房換車神器”,到如今的“無人問津”,它不僅折射出市場需求的起伏,也映照出我們設計師群體的薪酬變遷與心理落差。這段輝煌與沒落的歷程,終將成為我們職業生涯中一段難忘的記憶。
上一篇: 如何找到好的證書掛靠中介?
下一篇: 一建證書含金量下降,但依然是從業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