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房山區發布了一份關于開展2024年建筑業企業資質專項核查工作的通知,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與其他省份的動態核查不同的是,這份文件的目的非常明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針對于那些從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3日取得建筑業企業資質后,注冊建造師缺失較多、不再滿足資質標準的企業,該通知提出了嚴格的核查要求。
這一通知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為它披露了市場的真實情況。許多單位在辦理資質時,由于自身單位的建造師數量不足,便采取了短期掛靠的方式,用來填補注冊建造師的缺失。一旦資質核發完畢,這些掛靠的證書便會被撤銷,而企業則可在資質有效期內自在經營五年。這種“六亦行”的操作一直延續至今。
雖然我們常說掛靠已趨嚴,空間也日益狹窄,但實際上,市場中仍然存在著不少空間。以福建省龍巖市住建局的資質核查為例,雖然年年進行隨機查核,但三年來卻未曾查到過一次。這意味著許多單位在動態核查中仍然相對安全。因此,這些單位并不會長期投入資金來養證,而是在臨時遇到資質問題時才會尋求臨時掛靠證書來應對。
在政策層面的查核日益嚴格的同時,市場上對于證書的需求仍然存在。盡管價格會受到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但證書的需求并未因此而減少。證書價格的波動無法完全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因為隨著市場上證書數量的增加,愿意接受低價掛靠的人也在增加,從而擠壓了證書價格空間。
建筑業作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基礎,未來市場中,證書價格的漲跌或許并不會有太大意義。真正決定掛靠價格的,最終還是企業的業績。證書或許會飽和,但業績卻不會。因此,作為從業者,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實際的業務能力和項目業績。無論考了多少證書,抑或如何查核,業績始終是市場上唯一不變的指標。掛靠價格的最終決定權仍然掌握在業績的基礎之上。
上一篇: 咨詢工程師薪資值多少?
下一篇: 職稱證書是怎樣評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