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江蘇省政府發布《關于印發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蘇政發〔2023〕69號)。《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已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本規劃是對江蘇省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省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本規劃范圍為全省陸地、內水和海域空間。規劃期限為2021年至203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未來建設方向
全省主要交通基礎設施項目
高速鐵路:滬渝蓉沿江高鐵上海經南京至合肥段、南通經蘇州嘉興至寧波鐵路(含如東延伸段)、滬通鐵路二期、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鐵路、新沂至淮安鐵路、新沂至合肥鐵路宿遷至泗縣段、濰坊至宿遷高速鐵路等。
城際鐵路:上海經蘇州無錫至常州城際鐵路、如東經南通蘇州至湖州城際鐵路、蘇州經淀山湖至上海城際鐵路、水鄉旅游線城際鐵路等。
市域(郊)鐵路:南京至句容鐵路西延線、南京至儀征線(含揚州延伸線)、南京至滁河線、南京至馬鞍山線、無錫至江陰線、蘇州經常熟至張家港線等。
普速鐵路:寧蕪鐵路擴能改造、新長鐵路擴能改造、徐菏鐵路、宿淮鐵路擴能改造等。
鐵路客運樞紐:南京北站綜合客運樞紐、蘇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南沿江城際鐵路金壇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南通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高鐵如皋西站(吳窯站)綜合客運樞紐、北沿江鐵路泰州南站綜合客運樞紐、鹽泰錫常宜鐵路泰興站綜合客運樞紐等。
高速公路:濟寧至合肥高速公路徐州至蘇皖省界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金壇至宜興段、揚州至樂清高速公路丹陽至金壇段、南京都市圈環線高速公路蘇皖省界至滬陜高速段、南京至鹽城高速公路、南京至常州高速公路等。
公路過江通道:崇海過江通道、潤揚第四過江通道、潤揚第二過江通道、靖澄過江通道等。
普通國省干線:104國道八卦洲樞紐至瓜埠樞紐段、104國道睢寧城區段、104國道溧陽段、204國道常熟北段、204國道鹽城市區段、206國道徐州賈汪段、233國道淮安繞城段、125省道興化段、226省道響水段、228省道張家港南段、256省道昆山北段、259省道無錫段、344省道新沂段等。
航道:南通港通州灣港區呂四作業區10萬噸級進港航道工程、鹽城港濱海港區20萬噸級航道工程、乍嘉蘇線航道整治工程、秦淮河航道整治二期工程、金寶航線淮安段航道整治工程、德勝河航道整治工程等。
碼頭:南京港龍潭港區擴容碼頭工程、張家港海進江LNG接收站項目(蘇州LNG儲備中心)碼頭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LNG接收站項目碼頭二期工程、鎮江港大港港區碼頭擴容工程等。
通航建筑物及樞紐工程:京杭運河淮安四線船閘工程、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疏港航道新江海河船閘工程、蕪申線下壩船閘一線船閘改造及配套工程等。
運輸機場:南通新機場、淮安漣水機場、揚州泰州機場等。
防波堤: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環港碼頭區防波堤工程、南通港通州灣港區洋口作業區金牛碼頭區防波堤工程、連云港港贛榆港區南防波堤工程、鹽城港射陽港區5萬噸級航道北導堤工程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全省主要水利基礎設施項目
防洪除澇工程: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近期工程、長江河口段(江蘇)整治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吳淞江(江蘇段)整治工程、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京杭大運河堤防加固工程、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提標新沂河治理工程、蘇北灌溉總渠治理工程、洪澤湖周邊滯洪區近期建設工程、固城湖堤防建設工程、江蘇省海堤鞏固工程等。
水生態修復工程:霞客湖湖蕩水系連通與生態修復工程等。
水資源配置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東線工程(通榆河)、江水東引完善西線工程(三陽河-大三王河)、江海河-丁堡河整治工程、江海河接通工程、望虞河拓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后續工程、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一期配套完善工程、江水東引完善水源工程(新通揚運河)等。
注:具體項目以本規劃數據庫所列項目清單為準。
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值
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的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三區四帶”的生態屏障和“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戰略格局,深化落實“1+3”重點功能區,以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為目標,堅持“生態優先、帶圈集聚、腹地開敞”的空間開發保護思路,優化徐淮、里下河、沿海、沿江、寧鎮揚丘陵五大農業片區,構建“兩心三圈四帶”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更大力度、更高質量推進南京都市圈建設。提高南京城市能級,帶動周邊城市發展,打造開放包容、協同發展的跨區域都市圈典范。突出發展都市生態農業,重點建設一批現代都市農業園區。引導蘇錫常都市圈深度融合、一體發展。把握國內國外雙循環建設機遇,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接軌上海、聯系周邊、輻射長江以北的現代化都市圈。鼓勵農業空間適度規模集聚,促進特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太湖丘陵生態綠心”。
“江淮湖群生態綠心”。
加大力度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建設。促進人口、產業向中心城市和縣城集聚,促進淮洪漣一體化發展,加強小城鎮和鄉村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空間保障。淮海經濟區。著力提升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能級。推動徐州加快建設淮海經濟區經濟中心、創新創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雙向開放高地。
構建揚子江綠色發展帶。有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著力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引導跨江融合發展。加快形成沿海陸海統籌帶。提升沿海港口服務能力,完善交通運輸大通道建設和港口集疏運設施,提升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培育壯大臨港新城,引導港產城融合聯動,推動沿海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整合打造沿大運河文化魅力帶。因地制宜規劃建設濱水綠地、綠道等。
努力建設陸橋東部聯動帶。著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提升國際貨運班列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推動連云港海港、徐州陸港、淮安空港協同建設,完善沿線基礎設施建設。深化“1+3”重點功能區建設
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深入合作。鞏固江蘇“交匯點”開放先導地位,高質量推進新亞歐陸海聯運大通道建設。持續推進連云港港、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連云港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等高能級開放合作平臺建設。
高標準建設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南京、蘇州、連云港三大片區。加強徐州-連云港-淮安綜合性物流樞紐協同建設,共同打造雙向開放發展的現代物流“金三角”。強化南京、徐州、連云港、南通等“一帶一路”重要城市和重要樞紐的支撐帶動作用,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建成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其他地區建成特色合作基地。共同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加快“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協同推進“一地六縣”長三角產業合作發展區建設。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區域。支持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設。推進環太湖、淀山湖、沿海、長江口戰略協同區共建共治,加快崇啟海、嘉昆太、青吳嘉等培育協作示范區,支持崇明東平-南通海永-南通啟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鶴-蘇州花橋等跨省城鎮圈深度協同。支持南通滬蘇跨江融合試驗區建設。
支持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建設,推進虹橋-昆山-太倉-相城-工業園區綜合功能走廊建設,促進蘇州北站與虹橋聯動建設國家級高鐵樞紐。高質量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推動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長三角(東臺)康養基地、滬蘇產業聯動集聚區、鹽城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等跨省合作平臺建設,打造長三角飛地經濟示范區。加強重大交通設施、基礎設施協調,完善過江通道布局,深化長江口港航合作,加強能源基礎設施協調。
加快與浙江綠色創新協同,共建寧杭生態經濟帶。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寧杭生態經濟帶、G60科創走廊形成的大三角為主,率先探索生態經濟發展新路徑,構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宜的高水平產業集聚區和科創走廊,建設長三角中心區“綠絲帶”;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協調,合力推動蘇浙跨省高速鐵路建設,完善高速公路網絡銜接,協調京杭運河、長湖申線和乍嘉蘇線等航道的疏浚改造與等級提升,做好重大市政設施通道協調和線路預控。強化與安徽跨界協同,共建跨省都市圈。加快南京都市圈、淮海經濟區跨省協調,促進頂山-汊河、浦口-南譙、江寧-博望、溧陽-郎溪-廣德、浦口-和縣、江寧-馬鞍山、高淳-宣州等蘇皖跨界毗鄰地區聯動協同,共建跨省跨市毗鄰合作區,探索建立規劃管理、土地管理、重大項目管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一體化機制。
推進蘇皖跨省產業合作,支持共建園區、合作示范區等產業載體建設和產業空間互動。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進兩個“生態綠心”與安徽跨省協調,推動長江生態廊道、淮河-洪澤湖生態廊道建設,共抓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協同推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快推動高速鐵路的規劃建設,加強高速公路網絡進一步優化完善和擴容改造提升,協調重大電力設施跨省線路銜接和通道預控。推進與山東、河南互聯互通,加速淮海經濟區崛起。
共同推進沛縣-微山縣微山湖湖西地區、豐縣-山東魚臺縣-金鄉縣-單縣等蘇魯跨界毗鄰地區空間協同,完善基礎設施對接。加強環微山湖地區、大運河流域、東部沿海地區、南水北調輸水廊道、黃河流域地區等跨界水體和水利工程的環境共保、生態維護。加強蘇魯沿海港口及臨港產業合作,推進以兩漢文化、孔子文化、紅色文化、西游文化、海濱風光、微山湖風光等區域旅游空間聯動發展。加強跨省高速鐵路線路協調和共同建設,做好輸電線網、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等基礎設施的協調銜接和合理預控。
上一篇: 工程監理服務取費標準
下一篇: 注冊二級結構不唯一社保掛靠一年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