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一名從事結構設計九年的34歲男性,工作過的設計院都是地方性的中小平臺,2014年本著拾級而上的考慮通過了二級結構工程師的考試,2017-2021,先后5次參加一級結構專業考試,45 45 47 47 56,終于上岸。我覺得我就是熬出來的,如果硬要說不一樣,也有以下幾點。
第一去年是第一次早早開始,正月初十左右就開始了,往年都要出了正月甚至更晚。
第二去年是第一次系統化地做了十年的真題,第一遍不控速,分析真題,研究所涉及規范上下文,思考其背后的精神,如果有相關條文,就進行一定的思考和串聯;第二遍每天兩個小時,四天一套真題,半模擬,求速度,周末進行分析錯題,分析錯題涉及規范;第三遍進行前兩遍真題的錯題的分析。這樣比較系統化,往年都是一遍真題一遍錯題,沒了,而且也不是完全做完那種,常半途而廢。
第三就是今年的考場發揮,臨場自己修正了三五處錯誤,就是做完簡單校對時,發現不對,尤其受力分析的題目,判斷是拉是壓有誤,然后臨場快速修正。
第四就是今年的決心很大,四五月份辦理了二級結構的注銷手續,不給自己留一絲退路,逼著自己全力以赴。
但分析這五年的歷程,我的成績穩步提高,沒有一次倒退,但每次都差一點,所以最大的經驗還是堅持了下來,為什么堅持,初期因為就是大家都考,跟風。中期是因為意識到從業沒有這個,不行,后期是結結實實地看到了沒有這個怎么不行,依然奮戰在設計一線,話語權不大,不參與定案分析,已經儼然成了影響自己職業發展的瓶頸子和卡脖子的問題,加之家庭孩子的降生和媽媽的辭職帶娃,經濟壓力也是陡增。但好歹今年硬生生地抗住了。
展望未來,這個證的如何使用是小事,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才是大事,當下形勢,民營設計企業,尤其以服務住宅市場為主的設計企業,個人看來今年明年要大洗牌,紛紛撤場或縮編或整合,本人看空地產類企業的前景,也對本人所在企業的管理弊端深惡痛絕,怎么利用好這個證,實現不影響家庭收入的前提下的脫離地產+技能疊加的轉型,將是年前的一大戰略性問題,必要性不可議,考慮的是方法的不同。
人生漫漫,吾輩當自強,與君共勉。
上一篇: 不需要社保的建造師可以掛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