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公布了醞釀已久的《建筑業企業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等4項資質標準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與之前網傳版本相差無幾。我們主要來說一下《工程設計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和《工程勘察資質標準(征求意見稿)》。
看完之后,覺得群里一位考友的話說的非常貼切:建筑和結構被打了一巴掌,巖土腿被打斷了,水電動還有一絲氣息,暖通說你們聊,我先走……
本次改革,降低企業資質門檻是主要目標,總結來說就是“堅決徹底地執行放管服”。但是感覺步子邁的有點大,容易扯到。。。
之前一直強調的“弱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資質”,在征求意見稿中只體現了“弱化企業資質”,而沒有“強化個人資質”。
企業資質要求的注冊人員的大幅縮減可以,但是注冊工程師的個人執業在哪里?沒有注冊工程師簽字蓋章的圖紙,誰來負責?
很多原來資質要求用注冊工程師的改用中級高級工程師替代,這是在向前蘇聯靠攏嗎?
我們國家的證書體系現在是“雙軌制”,原先在計劃經濟時代,學蘇聯的職稱制度,而注冊工程師制度,是近二三十年學的歐美國家。歐美國家注冊工程師是責、權、利的統一,實行的是個人執業準入制度。個人簽字蓋章,拿全部報酬,負全部責任。沒有企業資質這么一說。
現在住建部征求意見稿,在淡化企業資質的同時,卻沒有將個人執業準入制度完善,反而強化了目前備受詬病的職稱制度。這種情況下,誰還辛辛苦苦去考注冊證書,只能論資排輩,等畢業年限足夠,花幾百塊發個論文,花幾千塊買個專利,就能評上中高級職稱。而原有的注冊師,辛辛苦苦學習考來的證書幾近作廢,補貼全部取消,收入大幅下降。這完全是在開歷史的倒車。
弱化企業資質后,行業準入門檻大幅降低,以后每個城市甲級成千、乙級上萬,陷入無休無止的內卷中。目前我們國家采用的收費標準依然是2002年版的《工程設計費取費標準》,20年過去了,取費標準卻依舊停留在2002年的水平,而目前經濟形勢不好,設計費已經一降再降。企業沒有利潤,只能壓榨設計人員的勞動果實,或者直接違法分包出去。這種情況下,工程質量如何得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