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國資委網站公布最新“雙百企業”名單,459家中央企業子企業及地方國有骨干企業赫然在列何為“雙百企業”?
2018年3月國資委發布《關于開展“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企業遴選工作的通知》,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選取百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家地方國有骨干企業(簡稱“雙百企業”),在2018年-2020年期間實施“國企改革雙百行動”(簡稱“雙百行動”)。
而國企改革“雙百行動”,是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織開展的國企改革專項行動之一,共選取百余戶中央企業子企業和百余戶地方國有骨干企業,全面落實“1+N”系列文件要求,深入推進綜合性改革,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打造一批治理結構科學完善、經營機制靈活高效、黨的領導堅強有力、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的國企改革尖兵,充分發揮示范突破帶動作用,凝聚起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強大力量,形成全面鋪開的國企改革嶄新局面和良好態勢。
根據有關信息顯示,“雙百企業”遴選標準有三條:
一是有較強代表性。推薦企業主營業務突出,資產具有一定規模,在行業發展中具有較強影響力,原則上應當是利潤中心,而非成本費用中心。
二是有較大發展潛力。推薦企業可以是深化改革與經營發展形勢較好的核心骨干企業,可以是面臨激烈競爭、亟須通過改革提高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也可以是暫時處于困難階段,但有計劃、有信心通過改革實現脫困發展的企業。
三是有較強改革意愿。推薦企業主要負責人及業務部門能充分理解掌握國企改革精神,能敢為人先、勇于探索、攻堅克難,能在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取得突破。
一言以蔽之,能入選“雙百企業”,說明其在落實企業改革過程中,率先成為了改革樣板,同時有爭當改革“尖子生”的基礎、潛力和使命。
27家建筑央企子公司上榜
此次發布的459家“雙百企業”名單中,建筑企業不在少數,有央企國企的二三級企業、多個省份最大的建筑企業、勘查設計院等不同的企業入選。而來自于八大建筑央企的子公司就有27家。它們分別為:
中國五礦(僅統計中國中冶旗下子企):3家
中冶賽迪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
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建筑:2家
中建水務環保有限公司
中建一局集團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中國化學:3家
中國化學工程重型機械化有限公司
中國化學工程第九建設有限公司
化學工業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中鐵:3家
中鐵九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鐵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鐵建:3家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交建:6家
中交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中交疏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交通信息中心有限公司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交一公局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5家
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電建建筑集團有限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電建集團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國能建:2家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湖南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安徽電力建設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混改打通產業鏈,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建筑業這樣一個完全競爭同時又趨向壟斷競爭的市場,頭部企業早已經成長為營收排名世界前列的巨無霸,而更廣大的中小企業如果不能快速崛起,沒有趕超的辦法,很容易沒落。
對于成立較晚或是實力較弱的建筑施工企業來說,如何提升競爭力是重要問題。
01中鐵二十三局
中鐵二十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即是一家這樣的典型。前身都是鐵道兵,但和老牌勁旅相比,中鐵二十三局組建成立于2004年,面臨著經營能力相對較弱,人才、資金等綜合管理能力不足,品牌優勢不強等問題。再與中國鐵建2010年前后組建的投資類、新興產業類企業相比,中鐵二十三局又存在效率低下,核心競爭力不突出,產業鏈優勢不足等問題。
入選雙百企業后,中鐵二十三局的改革辦法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以解決“三供一業”“醫療機構”移交、“僵尸企業”處置等歷史遺留問題為突破口,化解產業結構性矛盾,幫助企業輕裝上陣。另一方面圍繞市場需求,開展不同層級和多種形式的股權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經營,逐步趟出了一條符合市場規律,且適合自身發展的經營模式。
經過此番動作,2019年中鐵二十三局完成工程項目任務承攬近500億元,與2017年相比增長率達50.17%。2021年還定下了“自攬確保600億元,新簽合同額確保700億元、力爭800億元”的年度經營目標。可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高。
當然,企業實力本身就不錯的單位,想要再更上一層,進行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發展路徑。
02中建一局二公司
2018年,中建一局二公司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企業,成為中建集團旗下入選“雙百企業”的兩家單位之一。再往前追溯,其還于1994年作為唯一一家建筑企業列為國務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百家試點,可以說是一家實施了二十余年轉型升級的企業。
在立足“強主業”,推進主體企業的“股權多元化”改革過程中,中建一局二公司逐步形成了“房建+基礎設施”雙輪驅動發展、輔以投融資業務、海外業務的新格局。但隨著規??焖僭鲩L,經營區域不斷擴大,企業出現了總部直接管控能力不強,目標區域公司更多肩負開拓市場職能,事業部專業化發展后勁不足,公司整體運營管理效率不高等問題。
而在“雙百行動”的再次驅動下,中建一局二公司以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為切入點,實施組織架構體系改革,重點轉變對分公司(含事業部)直接管理的監管方式,參照公司治理結構中權責體系的分級授權規定,促使分公司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核算經營主體。
2020年,企業完成合同額353.07億元,“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合同額1404億元,穩居中建一局前三甲,并兩次躋身中建集團15強,是中建一局唯一一家連續5年完成合同額指標的子企業,其市場競爭活力明顯提升。
03中交一公局
2018年中交一公局集團入選“雙百企業”名錄,全面踐行“雙百企業”改革要求,大力開展三項制度改革,按“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取得階段性成果。
分級分類推行所屬公司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8家單位57名經營層人員競聘上崗,施行任期制三年一聘任;以項目周期為聘期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已運行5年,效果顯著,培養大批具有開拓精神的項目管理人才,干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化管理。
踐行“強好優”戰略,加大對發展商、運營商及轉型產品領域人才的招聘力度,引入投資、金融、地產、運營、環保、水利等高端人才,施行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制定“定崗定編、分名倒排、循環考核、總部賦能”競爭機制,牽引、改變員工行為,員工“能進能出”成為常態化管理。
踐行“效益升總額升,效益降總額降”原則,完善工資總額核定方式,以經濟效益指標核算工資總額增長率。變革激勵機制,建立多維度績效考核體系,逐級簽訂年度責任書,壓實管理責任,將年度績效與任期激勵結合;建立超利潤分配的項目效益激勵機制,嚴審計、重回款,鼓勵基層項目人員干事創業,薪酬“能升能降”成為常態化管理。
這一些列的舉措,也讓中交一公局于去年獲評“雙百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專項評估A級企業。
04中鐵九局
自中鐵九局被列入國資委“雙百行動”綜合改革實施企業以來,本著振興發展的政治擔當和責任擔當,深入貫徹落實“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的有關要求,牢牢聚焦三級公司問題短板,積極穩妥實施了自九局成立以來力度最大、范圍最廣、涉及人員最多的三級公司戰略重組改革。
對規模偏小的三級公司實施并入重組:將杭州分公司并入四公司,將西安分公司并入七公司,將北京分公司并入路橋分公司。重組以來,上述單位快速融合,初步實現了發展規模和基礎實力的快速提升。
對同區域的三級公司實施合并重組:九局原五公司與大連分公司同處大連市,為避免同區域同質化競爭,將其合并重組,定位為國際化的專業型公司。重組后的大連分公司基礎實力明顯增強、發展規模迅速提升,2019年完成新簽合同額90.1億元,是合并前兩家總和的131%;完成營業收入39億元,是合并前兩家總和的184%,實現了“1+1>2”的效果。
對優勢互補三級公司實施聯合重組:將具有市場優勢的西南分公司與具有人才資源優勢的二公司聯合重組,并將公司本部遷往成都市。發揮兩個公司的各自優勢,優化市場經營布局,實現生產力與區域市場的精準對接。
經過上述重組,中鐵九局快速提升三級公司綜合能力,也為企業的全面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為“雙百企業”,不僅是對企業改革的肯定,同時也讓這些企業擔上了一份責任——除了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還要大膽探索,實施更多行之有效的自選動作,切實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突破帶動作用。成為改革樣板,還要進一步深化完善,還需更大力度的探索創新?!凹庾由币许敿獾闹卫頇C制,注重制度化、規范化。
相信在這些改革標兵的引領下,企業之間能夠相互對標學習,取長補短,像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翁杰明說的那樣:“讓改革之花鋪滿整個國資國企領域,每朵花都盡可能開得鮮艷動人?!?/p>
上一篇: 中價協官宣!2021一造教材即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