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院從輝煌時代到一地雞毛時代的衰落相信各位從事設計行業的朋友都感受頗深,設計師們也從曾經的恃才傲物淪為人盡可夫,而這也不過15~20載的時間,或許有些設計單位建筑結構設計師們依然拿著不錯的產值,但與從前相比已經相去甚遠,人民幣在貶值,而停步不前的收入已經讓很多步入中年的設計師們倍感壓力。
縱然設計行業的衰落致使很多從業人員選擇了跳槽,尋找新的出路, 但設計行業依然有著大量的從業人員,其中建筑設計師和結構設計師們只要有個5年以上的經驗, 無論去哪里都可以混個溫飽甚至于小康,因為無論是工業建筑設計還是民用建筑設計,建筑和結構專業的設計取費比設備專業(暖通空調、給排水、動力,很多民用院也會把電氣劃分到設備專業中)要多的多,只要經驗豐富,繪圖水平達標,效率夠高,那么建筑和結構設計師即使沒有一本注冊證書掛靠,也可以拿到不錯的收入。
而對于設備專業恐怕就是沒那么好運了, 在設計院輝煌的時代,尤其地產瘋狂發展的那些年,設計院工作非常飽和,加班加點是常態,甚至于很多民用設計院全年加班,那時無論哪個專業的設計師只要肯吃苦,基本都能賺個盆滿缽滿,設計院更是發了大財。而到建設大潮退去,我們看到裸泳的似乎都是設備專業的設計師,這是為何呢?因為在設計行業中設備專業的存在感都是比較低的,其產值的比例比建筑和結構要少很多,我們就拿筆者曾經就職過的設計院的一個商業綜合體舉例看看這其中的差距。某萬達的商業綜合體(按照7萬平方建筑面積計算),建筑和結構設計師計算單價可以拿到2.6元/平方,而設備專業差不多只有1元/平方,前者是后者的2.6倍,也就是說,設備專業設計師需要干3個這樣體量的建筑才能拿到和建筑結構專業相同的分配產值,3個如此體量的商業綜合體也基本耗費了設備專業幾乎一整年的時間,最終計算出來的產值也不過是18萬左右,我們知道,設計院是不可能全部按照計算發給設計師的,實際分發的可能也就是這個數據的70%,甚至50%,也就是9~11萬元/年,而隨著規范的推陳出新,設備專業設計師的工作量也在逐步加大,這進一步壓縮了設備專業的性價比。
也就是說,設備專業純粹靠設(畫)計(圖),想拿到不錯的收入可以說是癡心妄想,而這時候如果有一本證書加成,無論是注冊暖通還是注冊給排水,亦或者是注冊動力工程師證書,其市場掛靠價格幾乎達到了辛苦一年的繪圖費。筆者的一位前同事2010年就通過了注冊暖通的基礎考試,后來因為工作忙碌,一心打磨專業技術,把專業考試荒廢了多年,直至去年才通過專業考試,拿到證書,回頭想來,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如今,他的注冊暖通掛靠在自己的單位,一年11萬的稅前收入何等美哉。
所以,設備專業的設計師有一本證書掛靠顯得尤為重要,至少有了更多的底氣和資本, 即使不上班, 掛出去一年也有10萬多的收入,這是個基本保障。如果你是一個設備專業的設計師, 筆者建議在滿足考試條件的前提下,一定要抽出時間盡早拿到相應專業的注冊證書。